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明朝中后期的历史上,内阁一直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代表整个文官体系。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实际上,内阁成员的官职,其实并不算高。内阁当中,一般设立有一到七位大学士。
按照明朝的官制来说,这七位大学士,实际上不过只是正五品的小官而已。
自身品秩不过
正五品的大学士,为什么能够在 明朝中后期,发挥出类似宰相一样的作用?能够统领百官?甚至某种程度上,能够和 皇帝分庭抗礼呢?丞相制度的废除
明朝内阁制度,是在【吃瓜网】 但 是 这种制度的 雏形,却是 在 开国初期的 洪武年间,就已经出现了 。
建文四年,或者 说是 永乐元年确立的 。说起来,内阁制度的诞生,还和明朝初年的一桩大案有关。
胡惟庸案。
明朝初年,因为朱元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草根皇帝,马上得天下。对于国家运转方面,也没有太独特的见解。
所以,明朝初年,国家的官制体系,基本沿用了元朝的制度。
皇帝之下,设立中书省,中书省有左右丞相。丞相辅佐皇帝,大家一起处理政务。
这种制度,在
明朝建立最初的十几年里,并没有 出现任何问题。 但是 ,等 到朱元璋基本上统一了 全国,并且 彻底将明朝的统治稳固下来以后,就开始出问题了 。问题并不是出在这套制度本身,而是出在朱元璋身上。
老朱本身是个劳模皇帝,出身穷苦,总是喜欢把所有的权力抓在自己手里。
所有政务,也都由自己来决定。如果把中国古代史上,历朝历代的皇帝,按照勤奋程度做一个排名,朱元璋绝对能够排进前三。
这时候,就出问题了。
喜欢把所
有 权力都抓在 自己手里的 朱元璋,很快就看到了 挡在自己面前的 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就叫做丞相,或者说中书省。在明朝以前,丞相的
权力是很大的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句话,就是 用来形容丞相的。丞相或者 说宰相,是皇帝之下全国政务的 最高处理者 。在很多时候,是 可以替代皇帝,直接处置这些政务的。喜欢把权力自己一个人抓住的朱元璋,怎么可能允许有这样的人物或者机构存在?
于是,公元1380年,朱元璋悍然发动胡惟庸案。以谋反为借口,杀掉了胡惟庸,并且前后牵连了超过三万人。
在
这场惊天大案之后,朱元璋彻底废除了 丞相和中书省。将原本属于 中书省的 权力,分给了 六部。而丞相的 权力,则被他 收归己用。废除了宰相和中书省之后,老朱大体上是非常满意的。不过在这个时候,却又出现了一个小问题。
宰相的
工作,朱元璋可以自己做;中书省的 权力,可以分给六部。但 是 ,原本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负责草拟计划的这部分工作,由谁来做呢?朱元璋是
一个很勤奋的 皇帝,但 却没有什么自虐倾向。这部分工作,他 是 不打算自己做的 。既然 不打算自己做,那肯定就得找别人来做啊!于 是朱元璋就想了 个法子,设置春夏秋冬四辅官,帮助他 干这一块的 工作。所谓的四辅官,其实可以理解为皇帝的行政秘书。
不过
,这所 谓的四辅官,终究还是 没能让老朱满意。就算是 单单起草诏令这份工作,也 会让老朱觉得,是 在 和 自己争夺权力。所 以,仅仅一年之后,老朱就废除了 这个制度。不过,这个制度,已经算是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了。
至于腾出来的那份工作,老朱只能选择自己来干了。
2.内阁制度的建立
老朱本人或许是个工作狂,但是想要求他的子孙后代和他一样,这就很困难了。
老朱死后,孙子朱允炆上位。朱允炆虽然
也 算勤政,但和 老朱比起来,就差太远了 。而且 朱允炆在 位仅仅四年之后,就被他 四叔朱棣给拉下了马。明朝开始进入永乐年间。
到了永乐年间,原本的辅官制度,终于开始变化了。朱棣本人倒是很想把所有的权力,都放在自己手里。
但问题是
,这位在 战乱中出生的 皇帝,没事就玩御驾亲征。他 自己带着 军队出去打仗的 时候,后面的政务工作谁来做呢?这个时候,原来的宰相,同时拥有议政权、决策权和行政权,地位仅次于皇帝。
但
是在 朱棣的 设计下,内阁只有议政权,决策权在 自己手里,行政权给了六部。再加上内阁大学士本身官位很低,在朱棣看来,这已经是 最好的制度了 。3.内阁权力的提升
朱棣的设计,原本想的是一劳永逸。但他的这种设计,很快又遇到了问题。
因为官太小,谁都敢欺负你。
作为制定国家政策的内阁官员,虽然
有 正五品的 官身,但在 朝堂之上,实在 是 小的 不能再小了。以至于 ,有 资格上朝的 官员,基本上都有资格训斥他 们。如此一来,问题就来了。
小官制定的
策略,随便来个大官,就有资格更改。而内阁学士,也 很有 可能迫于外界压力,做出一些不正确的策略。这对国家来说,危害反倒更大。这该怎么办呢?
朱棣想了半天之后,最后想出了一个勉强可以称得上是办法的办法。
既然内阁大学士这个官小,那就让你身上再兼任一个大官就是了!
从永乐中期开始,内阁的
权力开始飙升!内阁大学士,开始兼任六部的 尚书。六部尚书都是 正二品官,是 朝堂上当之无愧的 大官。以五品官的身份说话,没人听;那以二品官的身份说话,总该有足够的力度了吧!
朱棣大概没想到,他的这份小聪明,竟然在后来两百多年当中,一直延续了下去。
明宣宗朱瞻基在
位时,三杨辅政。全国各地 来的 奏折,都要送到内阁去处理。处理完以后,再通过 司礼监转呈皇帝批准。也 就是 说,皇帝的 工作量进一步减少了 。现代人都知道,权力,往往等同于义务。需要做的工作多了,那么内阁的权力,自然也就上升了。
等到又过了几十年后,到了成化年间的时候,内阁再加上司礼监,已经完全可以媲美当年宰相的职责了!
到了这时候,明朝中后期的权力三角,终于彻底形成。
皇帝,宦官和文官集团。
整个明朝中后期,权力其实一直被这三方牢牢控制。有
时候皇帝会联合宦官打压文官集团,有 时候会反过 来联合文官集团打压宦官。到了明朝后期,更是出现一种极为奇葩的现象。
宦官和文官联合,一起从皇帝手里争权!
比如嘉靖年间的
著名大奸臣严嵩,作为内阁首辅,权力就已经相当于 当年的 宰相了 。而到了万历时代,内阁权力更是 夸张的 吓人!历初年的首辅张居正,其权力之大,已经相当于君主立宪制下,负责组阁的首相了!
没错,类比一下今天某个实行君主立宪制的
大国,看看他 们国家首相有 多大权力,大概就能理解张居正当时的地 位了。这么说好像也不太合适。因为当时的国家,还处于 封建专制体系下。那时候的首辅,应该是比今天的首相还大!
真正意义上的站皇帝!
到了明朝中后期以后,内阁的大学士,虽然还是五品官。但其身上兼任的,却至少都是正二品以上的官位了。
如严嵩、徐阶、高拱以及张居正这种猛人,身上更加兼着
类似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或者三孤(少师、少傅、少保)这样的 一品官身了 。这时的内阁,已经完全可以替代皇帝,行使全部的统治权力。而皇帝本人,大概也就只剩下一个签字的权力了。
而这种权力达到顶峰的
内阁制度的 存在 ,也 正是为什么到了 明朝晚期后,嘉靖和 万历这种皇帝,哪怕几十年不上朝,国家依然 可以正常运转的 真正原因。因为在这种制度下,当时的朝廷,已经近似于今天的君主立宪制。皇帝出不出来做事,已经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