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清朝,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统治之下,中国大土地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其创始人努尔哈赤出身女真族,更是在北方草原上横行多年,再到皇太极的铁骑踏过山海关,清军正式入驻北京城,而属于清朝统治中国的历史由此展开。
但与之而来的,我们更好奇,满人对待汉族,究竟是如何统治的?
早在【吃瓜网】 但 是 谁也 没想到,清朝竟然 统治了近三百年的 时光,而在 这期间,大部分的 汉人却压根没想过 反抗满族人的 统治。
元朝时,由蒙古族领导下的 大元,只支撑不过 百年。到了清朝中期,全国人口超过三亿,而汉人更是占据了绝大多数。
原本的八旗子弟在汉人面前,显得数量薄弱。但同样都是被少数民族统治,为何清朝的汉人没有团结起来,一起反抗满清?
一、满清尊重汉学文化,基本传承明朝制度
其实要论起汉人没有
反抗,那就还是 有 些太草率了 ,在清朝初期有不少汉人,都反对满清的 统治,尤其明朝的 旧党旧臣。毕竟从始皇统一中原,再到汉武帝时期的种种政策,民族认同感之下,许多人是无法接受异族作为君主统治的。
比如当时元朝时期,各地军民起义频发,根本就在于汉人不满元朝的统治。
所以清朝前期,依然有人反抗,有些人打着“反清复明”的称号,其实他心里也压根没有明朝。 只不过是不希望自己被清统治罢了。
这种现象,在中后期渐渐很少,而大部分的汉人也都接受了统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清朝尊重与学习,汉族儒学文化,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与汉文化充分融合。
而这样的举措,便让汉人不用强行更改文化习俗,甚至有归属感。
清军入关之后,吸取了前人的经验,要想异族统治,必须先从文化入手。而恰逢顺治、康熙对于汉族文化都十分的 尊敬,更是 希望满族子弟、官员,都能够认真学习汉族文化。
尊重儒学,在清朝的科举当中,为了重用汉族的知识分子。
更是有“满不点元、旗人不列鼎甲”的政策,即满人不可成为状元的政策,而这一政策,则是在选官科考的制度上,充分优待了汉人。
在整个清朝历史上,只出过两个满族人状元,除此之外,悉数汉人。
并且就连皇室宗亲都对汉文化十分尊重,要知道尽管清朝将“满语骑射”定为大清的立国根本,但在多年来的汉族文化熏陶之下,到了雍正时期,就连许多八旗子弟都不会说满语了,或者只能听不能说,可见汉族文化影响至深。
除此之外,清朝在
朝政制度上也基本继承了 明朝,例如设置六部,三院,在 地 方官的擢选和设置上,几乎 和 明朝没有 太大出入,就连官员名称也 基本相同。而这一举动,也让汉人的接受度更高,毕竟没有人喜欢官制的大幅度变革。
而当初由努尔哈赤建立的满洲八旗,在逐渐有了蒙古八旗之后,汉八旗也相继成立。而汉八旗的成立,也是让汉族能够更快融进满清的统治之下。
在这一连串的操作之下,汉人对于清朝的统治,不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在耳濡目染之下被逐渐吸化。
甚至可以说,对于
普通的 百姓而言,只要朝廷真正的 做实事,对他 们来说更新换代也压根不是 什么值得反对的事情。二、清朝前期武力镇压,极端条令
而除了对待汉文化的尊崇之外,如果仅靠这几个政策,恐怕没那么好收服汉人的心思。 清军入关之后,尽管进入北京城,但当时全国还有多处地方,都存在着明朝旧臣。
于是一时之间,收复这些地方,尽归大清,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而此时清朝可以说,几乎是使用暴利镇压,也创下了不少惨案,比如著名的“扬州十日”,清军在扬州城内,屠杀了整整十日,尸山血海,哀嚎声不绝于耳,军民尽杀。
而这也仅仅因为,明朝残兵和城中百姓一同反抗。
随之而来的还有江阴屠杀,在江阴明朝残部和清军对抗了整整八十一天,而最终却被攻破城防,而最终一城的人最终比清军杀的,只剩下了53人。
而以上两个战争,近乎屠城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清朝初期,清军的可怖之处。
强大的武力之下,普通的人民很难反抗,而在长久的发展之下,人民自然接受了被清朝统治的命运。
并且在清军刚入关时,有“剃发易服”。
满族人往往留着辫子头,女人往往是 旗头样式。于是便下达汉人必须效仿满人的 服饰和 发型的 命令,史称顺治元年有
诏令声称,“各官痛改故明陋习,共砥忠廉。”这对汉族人来说,自然是 难以接受,可这却被看做是 否臣服的 标准。不过这引起了大规模的不满,随后“剃发令”只得被废除。
但是在1645年,多尔衮再次强调了剃发令,而这一命令的大幅度推行,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强制了汉人的选择。
而这其实也是驯化一个民族的第一步,从外观上的一致,再到文化的融合。
历经几代之后,许多人早就同化,而那些不臣之心也
都随着 时间渐渐地 削弱了 ,所 以说到了 清朝中后期,汉人就更没有反抗了 。用现在的一句话来说,“真理的范围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当时清政府的骑兵实力强劲,而这对于残存的明朝部队来说是致命的,而这对于汉人军人来说也是不同的。
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技术,向来都在中原之上,武力镇压也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三、重用汉族官员,以汉治汉
前文提到的不论是对汉族官员的重用,则能够吸纳汉化,不论是对于满人接受汉人,还是汉人接受满人来说,都是一个好方法。
汉八旗,还是科举中将汉人列为头名,这些做法的目的其实很简单,都是 为了选拔汉族的 官员。而而在清朝也有许多汉族官员,得到了帝王的重用。帝王对待汉人官员的怀柔政策,以及重用,某种程度上都是为了安抚安心。
比如在清朝初期的范文程,范文程虽然是汉人,可是他被看做当时的文臣之首。
而他
更是 努尔哈赤手下的 大功臣,作为清朝的 开国元勋,不论是在 安抚明朝旧臣,以及对待蒙古的 政策上,范文程都给出了 许多决策。在
之后的 进攻朝鲜,以及制定清朝的 国家制度之上,范文程的起到的 作用不容小觑。在 后代的 评价中,范文程的 评价极高。除了范文程之外,还有著名的吴三桂,也是典型的汉人受到重用的典型代表。
他率领部下披荆斩棘,更是
被封为“平西王”。随后更是 为清朝立下多次汗马功劳,尽管在 后来的 平三藩当中,吴三桂起了 反心,但 在最初他的确得到了 清王朝的重用。而在整个清朝历史中,得到重用的
汉代官员可不少,比如著名将领年羹尧,在 雍正时期,年羹尧镇守边疆,文武双全,更是 为平定青海和西藏立下了 汗马功劳。还有著名大臣刘墉,他官至太子太保,以奉公守法而闻名。
还有纪晓岚,更是编撰了《四库全书》,成为大学士以及太子太保,博览群书。而这些汉族官员,都在 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作为汉族官员,依然得到了重用。而汉人受到尊重与重视,这一点上也可看出清朝对于汉学的尊崇。
这样的情况之下,汉人逐渐能够接受一个满清朝廷,因为官员中有汉人,而清政府也正是利用这一点,希望能够达到以汉制汉的效果,让普通百姓更容易接受。
除此之外,京外的官员许多也是由汉族担任,顺治六年全国26个巡抚,只有一个是满族人。
到了
光绪,全国15个巡抚,也只有 2个是 满族。所 以满清的 统治中,一直认为要以汉治汉,对于 汉人来说,反抗之心变更少了。四、拉拢地主阶级与读书人,满汉通婚
清朝入关之后,首先提出的便是“满汉一体”,他们知道要想真正的统治这个国家,必须要多管齐下。
而此时从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下手,可以快速的将社会上有一定地位的人,拉拢到清朝的阵营当中。
比如清朝的“买官制度”便是 为了地主阶级服务,有 些人无法考取功名,就无法登科入仕。但 是却可以通过 买官,来达到成为“官老爷”的目的,而成了官便有了 权,对于 地 主阶级来说有钱又 有 权自然 是 极大的 诱惑。
清政府和地主阶级,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而这样则可以缓解汉人与满清之间的矛盾,加强了和汉族的合作与笼络,奠定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而前文我们提到的清代的科举,则是为了拉拢读书人,既可以选拔汉族人才,又可以为学子们开门铺路,自然受到知识分子的推崇。
毕竟在元朝,就曾禁止科举制度,而这对于寒窗苦读数十年的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一方面是地主阶级,一方面又是读书人,而这些人也是社会上绝大多数有地位之人,拉拢了他们,对于满清而言,再渗入到普通汉人当中,便没有那么难了。
而和汉族的关系,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日益融洽包容。
而满汉通婚,其实这个并不是指在民间,而是值得皇帝可以迎娶汉军旗的女子。当汉族的女子可以进入皇室,这也意味着汉人可以成为外戚,而地位逐渐水涨船高。
顺治更是亲下诏令,号召满汉通婚,尽管在后来的时代中,这依然被称为禁止之事。
但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在清朝初期,满清是希望能够和汉族充分融合的。
清统治了近三百年的时光,而他们对于汉族的种种政策,也使得汉人逐渐接受了清朝。
这也是为何清朝时期,大部分汉人都没有反抗的缘由。
参考资料
试论清朝对汉族的政策
清朝百度百科 节选对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