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介绍
祝融,古代cs中的火神。为夏官官名与大司马是同义词。祝融是楚国社会公认的楚国始祖,也是炎帝的火师。
《晋书》有记载:“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这句话明确的告诉我们祝融是夏官的官名。除了《晋书》以外《左传》也有祝融是夏官官名的记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里面提到的木正即春官,火正即夏官,金正即秋官,水正即冬官。所以《左传》所说的火正曰祝融,意思就是夏官的官名叫祝融。《史记.楚世家》说:重黎居火正就被命曰祝融,吴回复居火正就为祝融。楚国始祖祝融本名重黎,因为火官的身份而被帝喾命名为祝融。
在《风俗通义》中,同伏羲和神农并称为“三皇”。
人物外貌
祝融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古时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葬衡阳市南岳区祝融峰。【吃瓜网】 祝融氏酋长燧人,在世界史上最早发明了 钻木取火、最早创建了 集市,祝融氏燧人为三皇之一,号为三皇中的 西皇。 祝融氏是西皇所 在 的 氏族,祝融氏即西皇氏。祝融氏是一个古老的 氏族,融是 荧火虫,像星星一样闪光,在 黑夜里明亮;祝是 祭祀,祭火,祭光明,祭祀天帝。
祝融八姓: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
谈起南海神庙的
建立,人们自然 会问起南海神的 名字。南海神叫祝融,也 有 史书称其为祝赤,是 祝融和 赤帝的 简称。其实祝融和 赤帝是 同一人,祝融本是 火神,今天一旦发生火灾,人们仍然认为祝融君光临。祝融究竟是谁呢?他 又 怎样合水火为一神的 呢?这有 许多cs。另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勿躬》载:祝融,神名。帝喾时的 火官,后尊为火神,命为祝融。例: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仪狄作酒。——《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勿躬》衍生形象
衡山祝融氏是黄帝夏官
《管子》提到的
黄帝六相有 祝融,六相指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其中祝融是 夏官官名。以夏官官名祝融为氏族名。郑州祝融氏是 帝喾夏官重黎居火正被帝喾命曰祝融,其弟复居火正也被命为祝融。火正即夏官。同样以夏官官名祝融为氏族名。
衡山祝融氏葬衡阳
《路史.前纪》云,祝融氏葬衡山之阳,是以名之。郑州祝融氏葬郑州
《路史·国名纪》:“今郑州有祝融冢。
衡山祝融氏是历山氏的子孙。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据《春秋合成图》《春秋运斗枢》《黄帝录》等
文献记载:“衡山祝融名字叫容光是黄帝的大司马也 就是祝融(祝融与大司马是 一个官职)。容光就是 《管子》里黄帝六相的 祝融。《衡湘传闻》载:“容光为祝融兼司徒”,“徒武陵(今湖南常德),因亦有 南岳容山之号,在 今施容、容美之间”。“容光又 取(娶)于 州山氏,曰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郑州祝融氏是
颛顼氏的 子孙。《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 ,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左传》颛顼氏有 子曰黎,为祝融。《世本·帝系》:颛顼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产老童。 老童生重黎及吴回。《周礼》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大戴礼记·帝系篇》:“颛顼产老童。老童生重黎及吴回”。《晋书》:“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史记》《左传》《世本》《周礼》《大戴礼记》《晋书》这些正史公认郑州的祝融氏是颛顼的 后代。有些现代学者 用猜想来否认重黎是 颛顼后代,这绝不是 严肃的 行为。正史公认郑州的祝融重黎是颛顼氏之后
正史公认郑州的
祝融重黎是 颛顼氏之后,正史并没有 错。有 些人把衡山祝融氏和 郑州祝融氏混淆才会出现认为重黎是 炎帝之后的 谬论。把衡山祝融氏和 郑州祝融氏混为一谈就好比把鄫侯乙的鄫国和 山东鄫国混为一谈一样可笑,把韩王信和淮阴侯韩信看成同一个人一样可笑,把孤竹国伯夷和 四岳氏伯夷看成同一个人一样可笑,把司马穰苴的司马氏和 司马程伯休父的 司马氏看成同一氏族一样可笑,把中国塔吉克族和 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族看成一个民族一样可笑。同族号不同族,同名不同人,同官职不同人太常见了。衡山祝融氏是 黄帝夏官以夏官官名祝融做氏族名,郑州祝融氏是 高辛氏夏官同样以夏官官名祝融做氏族名,因此族号重名而已。人物经历
《山海经·海内经》一书中关于他
的 出生作了 以下叙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由此可见,祝融系炎帝的 第五代来孙。另据《海内经》中又 称: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大荒西经》则补叙为:“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这样一说祝融又 成了 黄帝之后了。不过,上古时期黄帝、炎帝本是同根同族,所 以汉族神话cs中的 祝融时而是炎帝之孙,时而又 是黄帝的后代也 就不奇怪了 。那么,祝融又是一副什么模样呢?《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可见他 并非“完人”,郭亚注释“火神也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 掌管火的 官员,神话中的 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步演化成了 司火的官职。《汉书·五行志上》一书说:“古之火正,谓火官也 ,掌祭火星,行火政。”正因为祝融是 火神,他 的威力也被应用到两军对垒的战争中去了 。《墨子·非攻下》记载如下:“(成汤伐夏),天命融(祝融)隆(降)火干厘夏城之闲,西北之隅。”降火助战,这可能是 首次把火战使用于 战争中的 吧。祝融有 一弟叫吴回,又 称回禄,也 是官司“火正”。只是名声没有 祝融大,人们把火灾称为“祝融之患”不是 没有 依据的 。于 是 ,就有 了 用祝融代替火灾一词的 来历。祝融,我
国原始社会末期最著名氏族领袖之一。名重黎,黄帝后裔高阳氏的玄孙。帝喾高辛氏时,任火正(官名),受封于有熊氏故墟(今河南新郑一代),葬衡阳市南岳区祝融峰。他 以火施教,为民造福。帝喾命名曰:祝融,后世尊为火神。——河南省《新政县志》(1).神名。 帝喾 时的
火官,后尊为火神,命曰 祝融 。亦以为火或火灾的 代称。《国语·郑语》:“夫 黎 为高辛氏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吕氏春秋·孟夏》:“其神 祝融 。”高诱注:“ 祝融 , 颛顼氏 后, 老童 之子, 吴回 也
,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 唐张说《蒲津桥赞》:“飞廉煽炭, 祝融 理炉。” 赵翼《八月二日天宁寺旁巽宫楼火》:“趋观乃知此楼毁,刹竿突兀招 祝融 。”(2).神名。南方之神,南海之神。《管子·五行》:“得奢龙而辩於东方,得 祝融 而辩於南方。”《汉书·扬雄传上》:“丽钩芒与骖蓐收兮,服 玄冥 及 祝融 。”颜师古注:“ 祝融 ,南方神。”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考於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
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 祝融 。”(3).cs中的
古帝。 汉王符《潜夫论·五德志》:“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 伏羲 、神农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 与非未可知也 。”(4).峰名。衡山的最高峰。据《路史》云, 祝融 葬衡山之阳,是以名之。 唐 韩愈 《谒衡岳庙》诗:“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 祝融 。” 宋杨万里《送刘子思往衡阳》诗:“ 洞庭 昨夜起霜风,翩然欲登 石廪 与
祝融 。”【道场】自燧人氏发明的
转木取火,但有 了火种不会保留和 使用,后由祝融发明了 使用火和 留火种的 方法后,黄帝封了 他 为主管火的 正火官。后因祝融对南方的 情况比较熟悉,又派了他来到衡山附近做司徒,死后葬于 衡山,故南岳衡山就是祝融的 道场。现衡山的 最高峰叫祝融峰,山顶建有 祝融殿。后世影响
cs一
祝融是
中国帝王。他 以火施化,号为赤帝。相传,祝融还是一个音乐家,他经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祝融死后,葬在 南岳衡山之阳(今衡阳市南岳区),后人为了 纪念他 ,就把南岳最高峰称为祝融峰。cs二
上古帝喾(kù音酷)在
位时,有 一个叫重黎的 人,是 颛顼的重孙(《史记·楚世家》:“高阳生称,称生卷章, 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 功,能光融天下, 帝喾命曰祝融……﹝帝喾﹞诛重黎 ,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他 的 官职是 “火正”,即火官。重黎忠于 职守,努力为帝喾和 广大黎民服务,当火官有功,帝喾于 是 赐以“祝融”的 封号。“祝”是永远、继续的 意思,“融’是 光明的 象征,就是 希望重黎继续用火来照耀大地 ,永远给人带来光明。祝融死后,葬在 南岳衡山舜庙的 南峰,即今之祝融峰下。cs三
黄帝时期,黄帝南巡,分不清方向,于是请“祝融辨乎南方”,也就是应该说,衡
阳的
南岳,最先是由祝融辨出来的 ,他 因此担任了司徒的 职务。后来,祝融被封楚地 ,成为楚国人的 始祖。 今衡阳市南岳区祝融峰顶还有 一座祝融殿,殿后岩石上建有 石栏杆,可以凭栏了 望北山的 风光。这个火神,楚人的 始祖祝融又 怎样兼任海神的 呢?古人认为,南方属火,火又 是 光明的 象征,火之本在 水,故祝融合水火为一神,且 符合周文王八卦中离(见下“图”)属火,方位在 南方的卦象。▅▅▅▅▅▅▅▅▅▅▅
▅▅▅▅▅ ▅▅▅▅▅
▅▅▅▅▅▅▅▅▅▅▅ (离的卦象)
cs四
尧时,洪水滔天,浸山灭陵,黎民百姓生活于
水深火热之中。尧令鲧去治理洪水,可是 九年过去了 ,毫无成效。后来,鲧知道天上有 一种称为“息壤”的 宝物,只要用一点投向大地,马上就会生长起来,积成山,堆成堤,于 是鲧想办法到天上偷了息壤到人间。用它堵塞洪水,大地终于 渐渐看不见洪水踪迹了。但 是 ,天帝知道息壤被窃,就派火神祝融下凡,在 羽山地方把鲧杀死,并夺回余下的息壤。天帝还命祝融监视人间治水,命他 掌管一方水的大权。由于 祝融属南方之神,所 以就合水火为一神,兼任南海之神了。cs五
北水神王与火神祝融战斗,被祝融真火炼死。从此,祝融成为水火之神。
cs六
南海之神火神 祝融的由来
南海神庙是
我 国古代海神庙中惟一遗存下来的 最完整、规模最大建筑群。该庙始建于 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 1400多年的 历史。以后历代有 重修扩建。现存的 是 清代建筑,但 仍保留隋唐时代的 规模和 建制。1988年起,政府也曾对南海神庙作过 三次较大的 修复,现已基本恢复了庙宇的 古貌。修复前大殿仅存殿堂,如今庙宇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3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是一座五进的
殿堂,由南至北依次为头门、仪门及复廊、礼亭、大殿和 昭灵宫。南海神庙门前有石牌坊,额题“海不扬波”。庙中保存有 历代的 许多石刻。还有 华表、石狮、韩愈碑亭、开宝碑亭、洪武碑亭、康熙万里彼澄碑亭等 附属建筑,构成一组颇具规模的 古建筑群。庙中还保存汉代和 明代的 铜鼓和制钟,以及南海神玉印等 重要的 文物。还有木棉树、相思树等 古树名木。这里存放的汉代铜鼓是 中国现存三大铜鼓之一。庙西一小山岗上有“浴日亭”,宋元时羊城八景之一的 “扶胥浴日”即指此处。从唐朝开始,南海神庙便香火日盛,各朝代政府也派人前往管理庙事。事实上它已成为四海神庙中香客最多、地
位最高的 一个,这主要是 由广州海上贸易日益发达的 地 位决定的。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西汉时就已经开始形成,到了
隋唐时期达到了 鼎盛阶段。尤其是唐代,从广州出发的 贸易船队,经过 南亚各国,越印度洋,抵达西亚及波斯湾,最西可到达非洲的 东海岸。明清之后更远至欧美了 。这条航线长达1万多公里,沟通了 东、西方政治、经济和 文化的 交流,扩大了 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处于
这条航线重要位置上的南海神庙,在 古代有码头,码头外面又 是 茫茫的 大海——南海,南海实际是 太平洋靠近东南亚大陆部分,大海又 紧连着太平洋,通往印度洋。出海航船或来自远方的航船,都须经过 坐落在 南海神庙的 这个古码头。于 是 众多的 商船顺路经过 这里均停下来上庙祭祀,以祈求航路平安、生意顺利。于 是,神庙附近的 扶胥镇便商旅云集,民间庙会交易频繁。南海神庙之兴旺,成为广州海上贸易繁荣的 历史见证,遗留下许许多多珍贵历史文物,包括皇帝御赐的 碑文、题字等 ,是 一点也 不奇怪的 。当然 百姓们更多的 还是感恩于庇佑他 们一帆风顺、平安大吉的 南海神的 。南海神庙坐北向南,占地3万平方米,是明代建筑风格,恢宏壮观且古朴大方。
庙外有
“海不扬波”的石牌坊。庙宇的 主体建筑沿着 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头门、仪门、礼亭、大殿、昭灵宫共五进,一进高于一进。其他 附属建筑均以五进为中心,左右对称。这是 较典型的 中国传统庙宇建筑。cs七
个别书中认为祝融是盘古开天辟地后的十二滴血所化的十二祖巫中的一位,其他为 帝江 句芒蓐收
共工 烛九阴 强良奢比尸天吴 弇兹玄冥 后土
南岳cs之祝融的故事
黄帝时候有
个火正官,名叫祝融,他小时候的 名字叫做黎,是 一个氏族首领的儿子,生成一副红脸膛,长得威武魁伟,聪明伶俐,不过 生性火爆,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那时候隧人发明钻木取火,还不大会保存火和 利用火。但 黎特别喜欢跟火亲近。所 以十几岁就成了 管火的 能手。火到了 他 的 手里,只要不是长途转递,就能长期保存下来。黎会用火烧菜、煮饭、还会用火取暖、照明、驱逐野兽、赶跑蚊虫。这些本领,在 那个时候是 了 不得的事。所 以,大家都很敬重他。有 一次,黎的 爸爸带着 整个氏族长途迁徙,黎看到带着 火种走路不方便,就只把钻木取火用的尖石头带在 身边。一次,大家刚定居下来,黎就取出尖石头,找了
一筒大木头,坐在一座石山面前“呼哧呼哧”钻起火来。钻呀,钻呀,钻了 整整三个时辰,还没有 冒烟,黎很生气,他 嘴里喘着 粗气,很不高兴。但 是 没有 火不行,他 只好又 钻。钻呀,钻呀,又 钻了 整整三个时辰,烟倒是 出来了 ,就是 不起火。他气得脸子黑红,“呼”地 站起来,把尖石头向石头山上狠狠砸去。谁知已经钻得很热的尖石头碰在 石山上,“咔喳”一声冒出了 几颗耀眼的 火星。聪明的黎看了,很快想出了 新的取火方法。他 采了一些晒干的 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 芦花“嘣嘣嘣”敲了 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面,就“吱吱”冒烟了 。再轻轻地 吹一吹,火苗就往上窜了 。自从黎发现石头取火的方法,就再也
用不着 费很大工夫 去钻木取火了,也 用不着 千方百计保存火种了 。中原的 黄帝知道黎有 这么大的 功劳,就把他 请去,封他 当了个专门管火的火正官。黄帝非常器重他,说:“黎呀,我 来给你 取个大名吧,就叫祝融好了,祝就是永远,融就是光明,愿你永远给人间带来光明。”黎听了 非常高兴,连忙磕头致谢。从此,大家就改叫他 祝融了。黄帝在
位的 时候,南方有个氏族首领名叫蚩尤,经常侵扰中原,弄得中原的 人无法生活。黄帝就号令中原的 人联合起来,由祝融和 其他 几个将领带着,去讨伐蚩尤,蚩尤人多势众,尤其是他的 九九八十一个兄弟,一个个身披兽皮,头戴牛角,口中能喷射浓雾,好不威风。开始打仗的 时候,黄帝的 部队一上大雾就迷失方向,部队之间失去联系,互不相顾。蚩尤的 部队就趁势猛扑过 来,打得黄帝所部大败,一直向北逃到涿鹿才停下来。黄帝被蚩尤围在 涿鹿,好久不敢出战。不久,因发明了指南针,就再也 不怕浓雾了 。后来祝融见蚩尤的 部下都披兽皮,又献了一计,教自己的 部下每个人打个火把,四处放火,烧得蚩尤的部队焦头烂额,慌慌张张地朝南方逃走。黄帝驾着 指南车,带着部队乘胜向南追赶。赶过了 黄河,赶过了 长江,一直赶到黎山之丘,最后终于 把蚩尤杀死了 。祝融由于 发明了 火攻的战法,立了 大功,黄帝重重封赏了 他 ,他成了 黄帝的 重要大臣。黄帝的
部队班回朝时,路过 云梦泽南边的 一群大山。黄帝把祝融叫到跟前,故意问道:“这叫什么山?”祝融答道:“这叫衡山。”黄帝又 问:“这山的 来历如何?”祝融又答道:“上古时候,天地 一片浑沌,像个鸡蛋。盘古氏开天辟地 ,才有 了 生灵。他 活了一万八千年,死后躺在 中原大地 之上,头部朝东,变成泰山;脚趾在西,变成华山;腹部凸起,变成嵩山;右手朝北,变成恒山;左手朝南,就变成了 眼前的 衡山。”刚刚说完,黄帝紧接着 又 问:“那么,为什么名叫衡山。”祝融马上答道:“此山横亘云梦与 九嶷之间,像一杆秆一样,可以称出天地 的 轻重,衡量帝王道德的高下,所 以名叫衡山。”黄帝见他 对答如流,非常高兴,笑呵呵地 说:“好哇!你 这么熟悉南方事务,我 要委你 以重任!”但黄帝并不说出是 什么重任。队伍在
衡山驻扎下来了。黄帝登上最高峰,接受南方各个部落的 朝拜。许多氏族首领会集在一起,大家都很高兴,祝融一时兴起,奏起了 黄帝自己编的 曲子-咸池之乐,黄帝的 妃子嫘祖也 踏着 拍子,跳起舞来。大家见了,都围着 黄帝跳了 起来。跳了 个痛快以后,黄帝叫大家静下来,说:“我 就位以来,平榆罔,杀蚩尤,制订历法,发明文字,创造音律,编定医书,又有 嫘祖育蚕治丝,定衣裳之制。现在 天下一统,我 要奠定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从今以后,火正祝融镇守南岳。”大家一听,都大声喊着 :“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祝融这时才知道,原来黄帝说的 委以重任就是 这么回事。黄帝走了
以后,祝融被留在 衡山,正式管理南方的 事务。他 住在衡山的最高峰上,经常巡视各处的 百姓。他 看到这里的 百姓经常吃生东西,就告诉他 们取火,教他 们把东西烧熟再吃。他 看到这里的 百姓晚上都在 黑暗中摸摸去,就告诉他 们使用火松明。他看到这里瘴气重、蚊虫多,百姓经常生病,就告诉他 们点火熏烟,驱赶蚊虫和 瘴气。百姓们都很尊敬他,每年八月秋收以后,就成群结队地来朝拜他 。大家说:“祝融啊,我们人丁兴旺了,鸡鸭成群了 ,五谷丰登了。你 给我 们带来了这么多的 好处,我 们感谢你,我 们要尊你 为帝了 。你以火施化,火是 赤色我们就叫你 赤帝吧!”从此,祝融就被大家尊为赤帝了 。正在
大家安居乐业的 时候,忽然电闪雷鸣,从中原地 带来了震天动地 的杀喊声。百姓们吓得不得了 ,都跑来问祝融是 怎么一回事。祝融告诉他们说:“这是 共工和颛顼争帝位,打起来了 。”他 们打了 很久,还是不分胜负,共工气得七窍生烟,纵身一跳,一头朝不周山上撞去。这不周山原来是 一座不平凡的 山,它撑住了 天空,不让天垮下来;它系住了 大地 ,不让大地倾斜。共工一头撞过 去,只听得“轰隆隆”一阵巨响,火星飞溅,照亮了半天,撑天的 柱子折断了 ,系住大地 的绳索也 绷断了 。从此,天空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都往西北方向落下去。大地向东南倾斜,江河湖泊的 水都往东南方向流过去。本来,南岳衡山这块天眼看也 要垮下来了 ,这块地 也一晃一晃的就要翻过 去了。老百姓一个个抱着大树,攀着岩石,吓得哭起来了 。祝融连忙使出自己的 全身本领,像个大柱子一样撑住这个地方的 天才没有垮,山才没有 塌。唐朝有 个诗人,特意写了这件事:“东南地 益卑,维岳资柱石。前当祝融居,上拂朱鸟翮。”后来,还有 一个诗人也写道:“地 涌一峰秀,高撑南楚天。”祝融在 南岳山上活到一百多岁才死去。百姓把他 埋在 南岳山的 一个山峰上,并把这个山峰命名赤帝峰。他住过的 最高峰,大家就一直叫做祝融峰。在 祝融峰顶上,百姓们修建了 一座祝融殿,永远纪念着他 的 功德。祝融与火攻战法
祝融是
在 我 国长期以来广泛祭祀的 火神。据罗泌《路史·前纪》卷八中说:“祝诵氏,一曰祝龢,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 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cs祝融不但 是 管火的 能手,而且 发现了击石取火的 方法,还发明了 火攻战法。祝融原名叫黎,cs他
诞生在 氏族社会,是 氏族首领的儿子。黎从小就特别喜欢火,那时,燧人氏刚发明了 钻木取火,人们对保存和 使用火的 知识很缺乏。有 一次,他随父亲进行氏族长途迁徙,因带着 火种走路不方便,他只带了钻木取火的 石头。晚上,大家要用火了 ,黎却取不出火来,顿时气得他将取火的 石头向山上扔去,不料石头落下来溅起了 几颗火星。聪明的 黎见了 灵机一动,立即想出了 新的 取火办法。他 采来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 芦花连敲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再轻轻一吹就冒起了 火苗。这就是 后来的 击石取火方法。击石取火比钻木取火省力多了 ,更不用千方百计保存火种,因此,当时中黄帝封他 为火正官,并赐名祝融。火攻战法cs也
是 祝融最早发明的 。当时南方有 个氏族,首领叫蚩尤,经常侵犯中原,祝融奉命前去讨伐。蚩尤人多势众,非常强悍。祝融就命自己的 部下每人打个火把和爆燃之物,等蚩尤的 人一到,就四处放火,把蚩尤的 队伍烧得焦头烂额,仓皇溃败,他 们乘胜追击,终于 打败了 蚩尤,立了大功。为此,黄帝重赏了 他 ,命他掌管天下的 火,镇守南山。祝融是
管火用火的 能手,他不但发明了 新的 取火方法和火攻战法,他 还教人们如何用火把食物烧熟了 吃,如何用火取暖和照明,如何用火驱除瘴气和 蚊虫,防止闹病。祝融以火施化,赢得了人们的 敬重。因火是 赤色的 ,人们就称他 为“赤帝”,每年秋后都向他朝拜。在
科学文化落后的 年代里,人们对火的 认识还仅仅是 表面的,认为火很神秘,主宰火的 是 神。祝融用火为人们造福,所 以,后人把他 尊为火神,每年都要进行隆重的祭祀,以表达人们对祝融的 感激和 纪念。火神祝融的
cs,带有 神话色彩,但 它反映了 人类同火灾作斗争的 一种希冀,寄希望于 火神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 光明和 幸福,驱除邪恶,消灾免祸。然而,要真正预防火灾,避免火灾给人类带来的 危害,祭神求佛是 无济于事的,只有 依靠科学,依靠人类的智慧战胜火灾。今天,人类对火已有 了 科学的 认识,再不用祈求火神保护了 ,但火种祝融以火造福人类的形象却将作为美好的 cs继续流传下去。祝融与共工之战
各种各样的
打火机,已经普及到人们日常生活中。但在一些边远山区,农民至今还随身携带著取火用的 火链,因它不用汽油火石,随时用,随时取。所 以,一直沿用了几千年。那么,火链最早是 谁发明的 呢?cs从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后,到了
黄帝时期,人类已开始用火烧熟食物,用火取暖,用火驱赶毒虫猛兽,用火打仗。可是 在那时,人们只知道用火,却不会保存火种,这对过 著迁徙不定的游牧游猎生活的 人们来说很不方便。他 们必须经常带火种行路,每到一个地 方,头一件大事就是用火种燃火烧饭,烧过饭后又得把火种小心地 保存起来。有
一年,黄帝带著夏部落的群民,由南向北转移。中途忽然 遇到暴雨,山洪暴发,遍地 是 水,大人小孩被雨水浇得像落汤鸡。祝融负责管理火种,他随身带的 火种也 被暴雨扑灭了 。人们又 冷又 饿,孩子们哭 叫不停。黄帝命令大家在 一个大石洞里暂住下来,等 待天晴之后再走。谁知,老天好像故意与 人们作对,一连几天,雨一直不停地 下著。人们住在 山上石洞里饥寒难忍。但 因失去了 火种,无法生火做饭取暖。饿得实在 支持不住了 ,大人便开始吃生肉, 老人和 小孩也 只得用冷水泡蘑菇吃。 祝融著急万分,想用钻木取火的 方法取火,可是带来的 木柴全是湿的 ,钻了很长时间,也 未钻出火星。眼看天黑了 ,祝融累得满头大汗,毫无效果,一气之下,便把手里的钻头狠狠地扔出去。不料,钻头碰击在石洞的 岩石上,溅出的 火星更多。祝融心里顿时由忧变喜,他 忘记了 疲劳,找来好多岩块,用力互相碰击,只见火星不断飞溅 。可是,怎样才能使火星燃烧呢?这又 成了 一个难题。黄帝走过 来对祝融说:“你 不要太急,从石头上能击出火星,这就是 很大的 成功。下一步怎么办,需要多找些人来共同商量。”黄帝的 这番鼓励,使祝融信心倍增。他找来常先、大鸿、力牧、嫘祖等 人一同想办法。大家你 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唯有 常先一人低著,一句话也 不说。大家以为他 饿病了 ,劝告他 去休息。不料,常先猛然 往起一站,说了声:“有 办法了 !”说著,把自己缠腰的 腰围解下来,用劲撕开,从容掏出一团花絮,对祝融说:你 把这些芦花絮放在石头下面,再击石取火。”祝融按他的 建议把芦花絮摆好,再击石,火星溅落的 越来越多,点燃芦花絮的声音越来越大,祝 融用口轻轻一吹,随著一股浓烟窜出了火苗。取火成功了 !有了 火人们就有 了生存的 希望。石洞里的大人小孩无不欢呼跳跃。黄帝专门为祝融举行了 庆功会,给他 记了大功,并封他 为“火正”(官职)。祝融发明的
“击石取火”,使人不再为保存火种发愁,这就大大方便了 人类的 生产生活。因火又是 红色的 ,所 以后世人都把祝融称为“赤帝”。祝融因为教会人类使用火,人们对祝融都非常之崇拜,但
水神共工看不过眼,心想世界万物离不开水,为什么人类只崇拜祝融,而不崇拜自己,越想越气愤。于 是集四湖五海之水冲向昆仑山,把昆仑山上的 圣火浇灭,顿时全世界漆黑一片。祝融得知非常愤怒,骑上火龙,与共工大战起来,水始终是 往低处流,洪水从昆仑山下落下来,祝融乘机发起进攻,把共工烧得焦头烂额。共工输得不顺气,一气之下撞向不周山,谁知不周山是 天柱,天柱给撞断了 ,天也塌下来,给世界万物带来灾难,于是就引来女娲补天的 故事。按今天的 话来说这可以说是 女娲补天的 前传。另一说法,伏羲死后共工作乱,黄帝派祝融平叛,虽然打败了
共工,但没有杀死所 有共工氏成员,黄帝杀了 祝融。后由他的 弟弟吴回担任火正官,依旧称祝融氏。出处考证
大致说来,祝融氏是神农氏时代,或者早在伏羲氏时代出现的一个以善于
取火管火用火而闻名的 部落,并逐渐迁移到南方生活,对中华先民用火技术的 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到五帝时代,“祝融”又 因此被用作官职名称,其实更准确地 讲应该是一个行业名称。《国语·郑语》:“夫
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 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这是 古人对“祝融”一词的解释。“祝”字在甲骨文的 字形,像一个人跪在 神前拜神、开口祈祷,其本义指男巫,是 祭祀时主持祝告的 人,引申用来表示对人对事的美好愿望。“融”字是 个形声字,从鬲,虫省声。鬲是 古代一种烹饪器。“融”字的 本义是 炊气上升,引申为长久、明亮、通达、流通、显明、昌盛、和 乐、恬适、和 煦、暖和 等 义。所 以,“祝融”一词表示在 炊器旁用火,给人们带来希望的 人,是掌管用火的 人。在
现代人自来,用火是一项很简单的 技术,但在 远古时期,用火并不简单。秦安大地 湾遗址考古发现,在 一期文化(距今约8000年)的 4座房址内出土有 红烧土块、陶器及最早的 彩陶制品,说明当时的 人们已经取火用火。在二期文化(仰韶早期,距今6000年)的 156座房址中,均出现了圆形和瓢形灶炕,并有 保存火种的火种罐。这说明,中华先民很早就掌握了 人工取火、保管火种和 用火技术,但由于 早期的 房屋离不开草木建筑材料,一旦失火,危害极其严重。所 以早期的 中华先民还没有 在房内用火的 习惯,只有进一步了 解火的 性质,掌握了 更加全面的用火技术以后,才敢于 在房内用火。发展提高用火技术正是 祝融氏部落的 传统。大地
湾f301为一座近似方形的 半地 穴式建筑遗存,属于 仰韶早期半坡类型,集中展示了 先民取火、用火、保存火的 方法。该房址出土石斧、石刀、骨锥、陶纺纶、夹砂粗红陶罐、细泥红陶罐、瓶、碗、杯等 以及彩陶罐、骨匕、骨针、骨锉、蚌壳、兽骨等50多件器物,说明人们日常生活全部在 室内进行。经碳14测定,距今6000多年。石刀、骨针、蚌壳均穿孔,说明已熟炼掌握了 钻孔技术。石斧、骨锥、骨匕、陶锉、骨针之类,可见有 这些工具钻木取火是 毫无问题的 。该房址门向西北,门道开在西壁中间。室内靠近门道处,有 一口径为1.12米的 圆形灶坑,接近门道处有 一地 穴开一直径0.3米的通风洞直通入灶坑内,并在对准通风洞的 另一壁开一直径为0.25米、深0.31米的洞穴,内置一夹砂粗红陶罐,作为存火种之用。门道由3级台阶组成,绕灶坑两侧可直通入室内。如此设置灶坑作用有三:一是 利于 防止野兽侵袭。当时周围是 原始大森林,野兽出没,对人威胁很大。晚上人们休息入睡后,野兽出没。当它来到房屋门口,见到一大堆火就会被吓跑了 。二是 门口通风,并且 灶坑置有通风洞,火不仅容易燃烧,而且 火势旺。三是 门口有火,能够防止冬天冷空气入内,不但 房内温度高,而且 暖和 。由此可见,灶坑相当复杂,在 当时是 房屋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了它,房屋才成为人们温暖的 家。发展如此复杂的 灶坑设施并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的 ,这应该就是 祝融氏事迹广为流传的 原因所 在 。也就是 说,祝融氏的 贡献在 于 ,最终把火引入了 人们的住房内,使住房变成了 温暖的 家。《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
烛九阴,是 谓烛龙。”屈原的 《天问》中就有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的 句子。这则故事可能反映的 正是 祝融氏开创人类在 房内用火的 事实。“烛”字与 “祝”同音,“龙”字读音则与 “融”相近,“烛龙”可以视为“祝融”的 谐音词,或同名异写之词。在抹布看来,烛龙的 形象就是 黑夜里亮着 火光的 房子。远古时期,人口稀少,人们的 住房也 比较分散,每当黑夜降临,人类的 居住区完全隐藏在 黑暗之中,只有 一个个透着 闪闪火光的 房门凝视着 行人,背后是 无边无际的 黑夜,如长龙一般。只要把这个形象放大,就变成了 “其瞑乃晦,其视乃明”的 烛龙了 。就一般说来,神农氏之前,人们过
着 采集渔猎的 生活,需要随着 季节经常迁移而获取食物。只有 原始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粮食产量基本满足人们的 日常需求,人类才能过上定居生活,住房的 重要性才逐渐显现出来,人们才有 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的 要求。房内无火,算不上真正的 住房。祝融氏部落发展用火技术,最终把火成功引入到住房内,为先民创造了 温暖的家。祝融氏发展用火技术的 漫长历史不该被忘记,这可能是 祝融氏被一些cs定为“三皇”之一的原因吧?楚人之祖
1988年,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竹简有这样的记载:楚人的祖先是老童、祝融、媸酓。
祝融峰
“南岳四绝”之祝融峰之高。祝融峰挺拔突起,高出芙蓉、紫盖、天柱、祥光、烟霞、轸宿诸峰之上,据新编《南岳志》载:祝融峰,海拔1289.8米,位于
北纬 27度18分6,东经112度41分05,是 南岳七十二峰的 最高峰和 主峰。它是 根据火神祝融氏的 名字命名的,人类发明钻木取火后却不会保存火种和不会用火,祝融氏由于跟火亲近,成了管火用火的 能手。他住在衡山,死后又 葬在 衡山。为了纪念他 对人们的 重大贡献,将衡山的 最高峰命名祝融峰。在古语中,“祝”是 持久,“融”是 光明,让他 永远光明。祝融峰顶有
祝融殿,原名老圣帝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始建为祠。建筑是 后来重新修建的 ,殿后岩石上装有石栏杆,北山风光尽收眼底。在
祝融殿的 西边,有 望月台,月明之夜,皓月临空,银光四射,景色格外明丽。游人站在台上,欣赏月色,较在平地 上别有 一番景象。即使月亮西沉,这里也留有 它的 余辉。正如明代孙应鳌的 诗所 描绘的 :“人间朗魄已落尽,此地清光犹未低。”幽妙的 情景,可以想见了。祝融峰附近寺庙林立,其南面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观,是
道教活动的 地 方。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下令改为上封寺。上封寺的 正前方是 南天门。上封寺后的山上有 观日台,现设有气象台。在观日台旁边,有 一块石碑,上面刻有 “观日出处”四个大字,在 秋高气爽,特别是 雨后初晴的日子里,游人可以看到“一轮红日滚金球”的奇景。因为牟姓起源于周朝,是
火神祝融之后。据《姓氏考略》、《元和 姓纂》及《风俗通》所载,牟(故城在 今山东莱芜东二十里)国为周时子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灭国,其后以国为氏。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
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 担任。祝融又 称火正,因重黎很有 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 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此职。以后祝融由官职又 演变为部落名称。其后有 建立牟国者 ,为周时子国,牟国于 春秋末灭国,亡国之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牟姓。由于 祝融之职由吴回之后相袭,故后世牟姓大多尊祝融陆终为牟姓得姓始祖。南海神
既然
祝融兼了 南海之神,当然要选择一个供他 管理南海的 驻地 。这个地 点最少要有 两个条件,一是 靠近南海出海口,附近有 港口,方便商船的 出入祭祀;二是 附近有 一定的 人口,能常有 人到庙中顶礼膜拜和 供奉管理。位于 南海之滨珠江口的扶胥镇(今庙头村)离广州城约80里,在 珠江北岸,面临扶胥江(珠江的一段),东连狮子洋,下接虎门,背靠广州,是 古代出入广州的 海路交通重地 ,经此放洋出海,可以抵达南海各国。扶胥镇地 理位置十分优越,被称为“去海不过 百步,向来风涛万顷,岸临不测之渊”。这里成为建海神庙十分理想之地 ,于是 ,人们就在 此建立了南海神庙,使祝融有 了 居所。但 是,祝融身兼火水两职,衡阳南岳祝融峰才是 其真正的宫殿,南墙神庙则为其离宫。事实上,南海神庙的 建立,是 与南北朝以来,广州地区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海上交通贸易频繁有 密切关系。当时,中国和西域各国的 交往,除了 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外,海上交通迅速发展,不少海外商贾、僧人等 乘舟从海上来华,中国海舶亦出洋到番国。由于 海上风云变幻莫测,祈求海神保护的 愿望也与日俱增,隋文帝开皇十四年下诏建南海神庙,可以说是 水到渠成,适应了当时民间和 官府的 需要。头门
过了
“海不扬波”石牌坊,是 头门的庭院,庭院东、西侧各有一对青石华表,一对石狮子,这显示出古庙的 威严与 不凡气度。头门两边分立着
千里眼和顺风耳,黑漆大门两边分画有 唐初猛将秦琼与 尉迟恭的 门神彩绘像。这四位神祇日夜守护着神庙,其忠心耿耿可谓是 千百年来如一日。门上方是 “南海神庙”的横匾。左右对联写道:“白浪起时浪花拍天山骨折呼吸雷风;黑云去后云芽拂渚海怀开吞吐星月。”原联由清代林子觉撰写,现联由广东省著名书法家卢有 光于 1991年重书。这副对联生动地绘述了南海神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 神力。头门东侧有
韩愈碑亭,这是 南海神庙保存最早的 碑刻。唐宪宗元和 十二年(817年)和 元和 十四年(819年),孔子的第38代世孙孔戣来到广州祭扫南海神,并拨款修葺,扩建了庙宇,适逢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因《谏迎佛骨表》一事在元和十四年被贬往潮州时途经广州,孔、韩二人素来好友,且 孔仰慕韩的 文学才能,便请韩愈著文纪念修葺神庙之事。韩愈欣然 写下了 1000多字的 《南海神广利王庙碑》。韩愈碑高2.47米,宽为1.13米,韩愈撰文,陈谏书。韩愈碑刻对研究南海神庙的
起源、发展、唐代祭海习俗及当时海上贸易往来,具有 重大的 参考价值。头门西侧是北宋开宝碑亭。北来开宝四年(917年),潘仁美率军南下,灭了南汉国,平定了
岭南地 区。开宝六年(919年),北宋在 广州设立南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并拨款修葺南海神庙,希望能保佑海上交通、交易顺利。开宝碑亭主要记述了这段时期的祭祖及史事。仪门
南海神庙第二进叫仪门,即礼仪之门。中间的
门只供高官贵族进出,其他 官阶低或普通人只能走侧门。仪门门口还有一对石鼓,鼓脚用石头雕刻了 鸟雀、梅花鹿、蜜蜂和 猴子四种动物,其谐言是 “爵禄封侯”之意,祈望来此拜祭南海神的 人都能够升官发财。仪门上方是 一刻有 “圣德咸沾”的 横匾。对联是 “镇海神休永,司南庙貌崇”。从仪门庭院到第四进大殿的东西两侧,各有
一条复廊,廊中陈列了 自唐、宋、元、明、清各代碑刻共45块,除了头门韩愈碑、宋开宝碑外,庙内著名的 碑还有 明洪武碑,清康熙碑,等 等 。南海神庙的 这些历代诗碑、石刻,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神庙的 历史渊源都起到十分重大的 作用。因此南海神庙又 被誉称为“南方碑林”。相传唐朝时,古波罗国有
来华朝贡使,回程时经过 广州到南海神庙,登庙谒南海神,并将从古波罗国带来的 两颗波罗树种子种在 庙中,他 因迷恋庙中秀丽的 景致,流连忘返,因而误了返程的海船。其人于 是 望江悲泣,并举左手于 额前作望海状,希望海船回来载他 ,后来立化在 海边。人们认为朝贡使是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友好使者,即将其厚葬,并按他 生前左手举额前望海舶归状,塑像祀于 南海神庙中,并给他 穿上中国的衣冠,封为达奚司空,宋高宗绍兴年间,还封达奚为助利候。由于 他是波罗国来的 人,又 在庙中植下波罗树,还天天盼波罗国船回来载他 返国,所 以村民俗称此像为“番鬼望波罗”,神庙也 因此被称为“波罗庙”了 。明代憨山禅师有 一首咏达奚司空诗,写得十分生动和贴切。诗云:临流斫额思何穷,西去孤帆望眼空。
屹立有心归故国,奋飞无翼御长风。
忧悲钟鼓愁王膳,束缚衣冠苦汉容。
慰尔不须怀旧上,皇天雨露自来同。
关于达奚司空的身份,历来亦有不少人考证。唐朝时期。广州的
海外贸易已非常繁盛,不少外国人亦来华经商。以上关于 波罗树、波罗庙以及达奚司空的 cs,充分反映了 唐宋以来的广州对外贸易繁荣、中外友好往来频繁的 史实。礼亭
出了
仪门,就进入了 第三进的礼亭。礼亭是 古代官员拜祭南海神的 地方。这是 一座木结构建筑,单檐歇山顶,面阔与 进深各3间。第三进中最引人注目的
是 庭园西侧的 康熙御碑亭。碑上“万里波澄”四个金色大字豪迈奔放。在 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这是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制成匾之后派专人送到南海神庙,并专门为此而立碑记事。庭园东侧是
明洪武御碑。该碑立于 洪武三年(1370年),由明太祖朱元障授意,礼部情郎王玮撰文。朱元障因繁就简,取消南海神庙以往一切封号,重新加封南海神为“南海之神”。这两块御碑前各栽种的
一株古木棉树,据说已有 二三百年的历史了 。在 古代,南海神庙树木葱茏,光是 木棉树就有 10多株。岭南著名诗人屈大均当年就曾在 《广东新语》一书中将南海神庙的木棉树比喻为“十丈珊瑚”。两株当然是 后人补种的 。由于 栽种历史年代久远,它们均被列为广州的 古树名木。大殿
礼亭的背后是南海神庙中规格最高,也是最重要的建筑物。
大殿是南海神庙的第四进。它是
仿明代木结构琉璃瓦歇山顶建筑。屋顶用绿色的 琉璃瓦覆盖;中间有 双凤飞翔、鳌鱼倒悬等纹饰的 琉璃瓦脊;上部有 两条躯体弯曲作腾飞疾走状的 苍龙造型,它正在 争夺当中的宝珠。据说,双凤代表美丽,整鱼代表自由,苍龙代表权力,而宝珠代表智慧。大殿正中安放了
连座3.8米高的 南海神祝融。他 头戴王冠,身着 龙袍,手执玉圭,体态丰硕,神情却十分端庄,一派和 蔼的 王者 风度。大殿左右两旁有六侯塑像。据说这六个人都是
为南海神治理海上风云而各自立下大功的 ,因此在 “多神教”的道教寺庙中争得立足之地 。他们分别是 达奚司空为助利侯、杜公司空为助惠侯、巡海曹将军为济应侯、巡海提点使为顺应侯、王子一郎为辅灵侯、王子二郎为赞宁侯。大殿东侧还有一面著名的
东汉大铜鼓和一个明代的 铁钟。铜鼓直径138厘米,高71.4厘米,厚0.4至0.6厘米,是 一件极为珍贵的文物,仅次于 广西、上海的 大铜鼓,在 中国现存大铜鼓中排位是第三。它是 东汉时期铸造,鼓面正中太阳芒纹,鼓边原镶有 6只铜蛙,不知怎的现已失散殆尽。其鼓身有 圆形的 方孔钱纹和 云纹。大铜鼓是 古越族人祭祀的 重要礼器,代表着 权力和地位。这面铜鼓除在 神诞庆典中使用之外,据说它还有 镇妖、定海的 作用。祝融像的
背后有一块照壁,浩荡的 海水上有 一条龙腾云驾雾,两边有对联:“顺水千舟朝洪圣;伏波万里显真龙。”昭灵宫
第五进叫昭灵宫,也
叫做后殿,是南海神夫 人的 寝宫。南海神夫 人在 宋朝时期被封为“明顺夫 人”。据说她原来是 顺德的 一个养蚕女子,后化为神,许配给了 南海神。她除了具有 与 南海神一样的法力外,还有 “送嗣”的 职能,是妇女、儿童的 保护神。浴日亭
在
南海神庙西侧,有 一座小山丘,古时叫做章丘。这大约10多米高的 山上有一座小亭。唐宋时这里是三面环水,“前临大海,茫然 无际”,人立亭中,当然 是 观赏海景、对大海抒怀的最佳位置。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这山岗的
阶梯共108级,但 如今仅余72级岗阶了 。这里东连狮子洋,烟波浩渺,夜幕渐退,红霞初现,万顷碧波顿时染上一层金光,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之际,有一半仍沉在大海之中,吞吞吐吐,此景象壮观极了 ——这就是历史上宋元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难怪当时有 众多的 文人墨客游完南海神庙,喜欢黄昏泛舟于 此,第二天拂晓时分才登上古亭观日出呢!北宋绍圣初年(1094年),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至岭南途中,在
广州停留,慕名拜祭南海神。他登上浴日亭,惊叹这大海的 壮阔,太阳的辉煌,天地 的浩茫,庙宇的 古朴,便感怀身世地写下了“南海浴日亭”一诗:“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正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诗因亭作,亭也
因诗威。有 好事者 将苏东坡所 吟之诗刻到石碑上以作留念。碑立亭中,亭也 因而叫做浴日亭。后名声渐渐远播,更有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观赏“海中浴日(因神庙古时叫波罗庙,故又 叫为“波罗浴日”),亦留下不少与苏东坡应和 的 诗句。其中最著名的是 明人陈献章的 《浴日亭和苏东坡韵》一诗。诗是 这样写的:“残月无光水拍天,渔舟数点到湾前。赤腾空洞昨霄日,翠展苍茫何处山。顾影末须悲鹤发,负暄可以献龙颜。谁能手抱阳和 去,散入千岩万壑间。”后人同样也将陈献章的诗凿刻立碑。现两诗碑并存亭内。
南海神庙像是一位历史老人,亲眼见证西汉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发源于
广州的 历史,神庙真不愧是 广州对外交通和 对外贸易繁荣的一个缩影。它集我 国的 宗教、古建筑、书法、雕刻、诸种文学艺术于一体,具有较高的 历史价值与 旅游价值。广州市政府已制定了
南海神庙开发的 总体规划,即将实施。整个规划占地44万平方米,将恢复“古扶胥一条街”,在“海不扬波”石牌坊前,恢复古码头与 海景,并开辟水道通珠江。还将筹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成后,游人可在此遨游极其壮观的 海上丝绸之路的 风情胜景,发思古之幽情。古扶胥运河
中国的
京杭大运河和连接汀江与 珠江的 灵渠已早为人知,然 而在 南粤之滨,扶胥之江有 条古运河,知道的 人恐怕就不多了 。古时候,珠江水面辽阔,浩似大海,故广州人往往称轮渡过江为过
海,又称江边长堤为海皮(边)。而位于 广州东面南海 神庙前的 珠江口,更被称为大海了 。这里海面风浪较大,如果遇着 恶劣天气,更是白浪排空,汹涛浪涌,情景吓人。来往于 东江与 珠江的 小船,只有风平浪静的 日子才能平安无事。三国杀为了
解决小船不经珠江口水域便可来往于 东江和 珠江之间,唐代时,有 人在 神庙不远的地方,即黄埔发电厂东侧开凿了 一条古扶胥运河。运河宽10丈多,经志成围、穗东联围到东江横沥出东江,全程10多公里长。古扶胥运河把黄木湾与 东江连接起来,缩短了珠江到东江的 航程,百吨以下的小船可以全天候来往于 两江之间,而不再受珠江风浪之苦了 。运河开凿后,大船小船都喜欢选择这一航道。因此,运河河道热闹非凡,长年不衰。运河功能一直延续至今,它也 是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 一段美好的 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