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
形成。在 哲学上,他 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 高度。在
文学上,王安石具有 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 很强的 说服力,充分发挥了 古文的 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 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 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 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 《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存世。人物资料
少年英才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
临川( 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他 的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
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
京试入馆阁的 机会,调为鄞县知县。王安石在 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
。宰相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仁宗举荐他,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欧阳修举荐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欧阳修又 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 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王安石主张“发富民之藏”以救“贫民”。“有
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诸富民之有 良田得谷多而售数倍之者 。贫民被灾。不可不恤也 。”陈说政事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调为度支判官,王安石进京述职,作长达万言的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 变法主张。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总结了 自己多年的 地 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认为症结的根源在 于 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的 根本途径在 于 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 自己的人才政策和 方案的 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
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并以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 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至覆灭的 事实为例,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但仁宗并未采纳王安石的 变法主张。恳辞入朝
此后,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馆阁之职,均固辞不就。士大夫
们以为王安石无意功名,不求仕途,遗憾无缘结识;朝廷屡次想委以重任,都担心王安石不愿出仕。朝廷任命王安石与 人同修《起居注》,王安石辞谢多次才接受。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知制诰,审查京城刑狱案件,朝中士大夫 都引为盛事。王安石在京任职期间,朝廷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文字,王安石认为立法不该如此,据理力争,得罪了王公大臣。嘉祐八年(1063年),王安石因母亲病逝,遂辞官回江宁守丧。
宋英宗在位时期(1063年—1066年),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
越次入对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因久慕王安石之名,起用他
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从此,王安石深得神宗器重。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
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 困境,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神宗认同王安石的 相关主张,要求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
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 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 政治上有所 建树,认为“大有 为之时,正在今日”。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跻身执政之列。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
于 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为指导变法的 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和 陈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他在
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 改革运动。所 行新法在 财政方面有 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 军事方面有 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 。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同年秋,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新旧党争
变法伊始,王安石对神宗提出奸佞之论,建议神宗要辨别小人并加以惩处。新法颁布后,王安石擢拔吕惠卿、章惇、蔡确等
多人,参与变法的实施。王安石变法的
目的在 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 局势。然 而变法触犯了 保守派的 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 反对两派就展开了 激烈的 论辩及斗争。御史中丞吕诲控诉王安石变法十大过
失,神宗贬为地方官,王安石举荐吕公著代替其职。韩琦上疏规劝神宗停止青苗法,在反对派的巨大压力下,神宗打算同意,执政曾公亮、陈升之等乘机附和 ,王安石虽多方辩驳,神宗仍然认为应听取各方面的建议。随后,王安石称病在 家,继而请求辞官归隐。韩绛等 规劝,神宗挽留王安石,王安石遂陈数朝廷内外诸官互相依附勾结的 情况,进言神宗要不畏流俗,心怀天下。御史刘述、刘琦、钱顗、孙昌龄、王子韶、程颢、张戬、陈襄、陈荐、谢景温、杨绘、刘挚,谏官范纯仁、李常、孙觉、胡宗愈都因为与
王安石意见不合,相继离开朝廷。王安石很快提升秀州推官李定任御史。知制诰宋敏求、李大临,御史林旦、薛昌朝、范育弹劾李定违背孝道,皆被罢出朝廷。其后,吕惠卿因父亲去世离开朝廷,王安石便对曾布委以重任,对他 非常信任。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
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 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 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 决心。随后神宗欲起用司马光任枢密副使,司马光趁机复议废止新法,神宗没答应,司马光遂辞职离京。熙宁四年(1071年),开封百姓为逃避保甲,出现自断手腕现象,知府韩维报告朝廷。王安石认为施行新政,士大夫尚且争议纷纷,百姓更容易受到蛊惑。神宗则认为应听取百姓之言。
罢相始末
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
,群臣诉说免行钱之害,神宗满面愁容,欲罢除不好的 法令。王安石认为天灾即使尧舜时代也无法避免,派人治理即可。监安上门郑侠反对变法,绘制流民旱灾困苦图献给神宗,并上疏论新法过 失,力谏罢相王安石。同年四月,曹太皇太后( 慈圣皇后)、高太后( 宣仁皇后高滔滔)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神宗对变法也
产生了 怀疑,罢免了 王安石的宰相职务,改任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从礼部侍郎超九转而径授吏部尚书之衔。王安石罢相后,奏请神宗让吕惠卿任参知政事,又
要求召韩绛代替自己,二人坚持王安石制定的 成法。吕惠卿掌握大权后,担心王安石回朝,借办理郑侠案件的 机会陷害王安石的 弟弟王安国,又 兴起李士宁案件来倾覆王安石。韩绛觉察到吕惠卿的 用意,,秘密奏请召回王安石。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同年,王安石《三经义》写成,加封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惠卿外调为陈州知州。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新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多次托病请求离职。同年,长子王雱病故,王安石极度悲痛。十月,王安石辞去宰相,外调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次年,改任集禧观使,封舒国公。
元丰二年(1079年),再次被任命为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改封荆国公。
病逝江宁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去世,宋哲宗赵煦即位,改元元祐,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哲宗即位后,加王安石为司空。
高太后在
神宗时就强烈反对变法,等 到自己听政后,立即起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元祐元年(1086年)四月,王安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傅,葬于江宁半山园。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执政,王安石得以配享神宗庙庭,谥号“文”。
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追封王安石为舒王,配享孔庙。后至靖康元年(1126年),又被追夺王爵,毁去配享的画像,降王安石从祀于
庙廷。主要成就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
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 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 手中得到了 有 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 是 ,王安石的 文学主张,却过 于 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 的 不少诗文,又 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 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 韵味。还有 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 不失大家风范。散文
王安石为了
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 政治活动密切地 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 作用首先在于 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 的 散文大致贯彻了 他的 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 较浓厚的 政治色彩。王安石的
论说文,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阐述政治见解与 主张,结构谨严,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具有 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为推动变法和 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王安石的
短文,直陈己见,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 独特风貌,如史论《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然 而层次分明,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 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简洁明快而省力,亦记游,亦说理。王安石的诗歌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
内容和 风格上有 较明显的 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 “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 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 前期政治诗的 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
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 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 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张舜民评:“王介甫(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南宋敖陶孙称其诗“如邓艾缒兵入蜀,要以险绝为功”。词
王安石的
词,今存约二十余首,大致可分为抒写情志和 阐释佛理两类,“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其抒情词作,写物咏怀,多选空阔苍茫、淡远纯朴的形象,营造出一个士大夫 文人特有 的 情致世界。他 的 《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豪纵沉郁,同范仲淹的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共开豪放词之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 影响。王安石的故事
拗相公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
《警世通言》,有 《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 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 见所 闻,都是 百姓对变法的 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 性子执拗,佛菩萨也 劝他 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
王安石所 说,却符合他的 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 是 对自然 界的 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 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 是 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 一位改革家无所 畏惧的 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 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
时候,儿媳妇家的 亲戚萧公子到了 京城,就去拜访了 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 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 。过 了中午,他 觉得很饿,可是 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 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 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 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 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 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 饼拿过 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不迩声色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
是谁?”女子说自己是 “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有
人告诉王安石的夫 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 吃饭时他 不吃别的 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 。夫 人问,你 们把鹿肉丝摆在 了 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 他正前面。夫 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 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 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 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 鹿肉丝,他 竟完全不知道。千锤百炼
王安石作诗《泊船瓜洲》,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
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 过”字,读了 几遍,又 嫌不好;又 改为“ 入”字,然 后又改为“ 满”字,换了 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 绿”字,即“春风又 绿江南岸”。囚首丧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
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 这些恶习众所 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
韩琦的 幕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 不辩解,只是 说韩公不能知我 ,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 才华。人物评价
韩琦: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曾公亮: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
唐介: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论议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安石果用,天下必困扰。
曾巩: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
司马光: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黄庭坚: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杨时:今日之祸 (金人围京城,勤王之兵四集),实安石有以启之。
朱熹: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
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皇之盛。而安石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奸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 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陆九渊:公畴昔之学问,熙甯之事业,举不遁乎
使还之书。而排公者,或谓容悦,或谓迎合,或谓变其所 守,或谓乖其所 学,是尚得为知公者 乎 ?英迈特往,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 无毫毛得以入于其心,洁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质也。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不期人之知,而声光烨奕,一时钜公名贤,为之左次,公之得此,岂偶然 哉。朱光庭:昔王安石当国,惟以破坏祖宗法度为事,每于言路,多置私人,持宠养交,寖成大弊。
严有禧:惟王莽、王安石、贾似道三人力任为必可行,而皆以扰民致乱。
崔鶠:除异己之人,著《三经》之说以取士,天下靡然雷同,陵夷至于大乱。
罗大经: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颜元:①荆公廉洁高尚,浩然
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及既出也 ,慨然 欲尧舜三代其君。②且公之施,亦彰彰有 效矣。用薛向、张商英等 治国用,用王韶、熊本等 治兵,西灭吐蕃,南平洞蛮,夺夏人五十二砦,高丽来朝,宋几振矣。蔡上翔: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
梁启超:①若乃于
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 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②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 ,在 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 吾国则荆公。蔡东藩:①上有
急功近名之主,斯下有 矫情立异之臣。如神宗之于 王安石是 已。神宗第欲为唐太宗,而安石进之以尧、舜,神宗目安石为诸葛、魏徵,而安石竟以皋、夔、稷、契自况。试思急功近名之主,其有 不为所 惑乎 ?当时除吴奎、张方平、苏洵外,如李师中者,尝谓其必乱天下。②新法非必不可行,安石非必不能行新法,误在 未审国情,独执己见,但 知理财之末迹,而未知理财之本原耳。当安石知鄞时,略行新法,邑人称便,即哓哓然 曰:“我宰天下有 余。”不知四海非一邑之小,执政非长吏之任也 。天下方交相诟病,而安石愈觉自是 ,黜陟予夺,任所 欲为。至若登州妇人一案,较诸斗鹑少年,尤关风化,同僚谓不宜减罪,而彼必欲减免之,盖无非一矫情立异之见耳。夫 朝廷举措,关系天下安危,而顾可以矫情立异行之乎 ?我 姑勿论安石之法,已先当诛安石之心。吕思勉:王安石的变法,旧史痛加诋毁,近来的
史家,又 有 曲为辩护的 ,其实都未免有偏。王安石所 行的政事,都是 不错的。但 行政有 一要义,即所 行之事,必须要达到目的 ,因此所 引起的弊窦,必须减至极少。若弊窦在 所 不免,而目的 仍不能达,就不免徒滋纷扰了 。安石所 行的政事,不能说他 全无功效,然 因此而引起的 弊端极大,则亦不容为讳。毛泽东: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蒋介石: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在秦汉以前则推周公,至于秦汉以后的政治家,所最佩服的就是王安石。
黄仁宇:王安石能在
今日引起中外学者 的 兴趣,端在 他的 经济思想和我 们的 眼光接近。他的 所 谓“新法”,要不外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 与 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cj商品的 生产与 流通。如果经济的 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 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 现代国家理财者所 共信的 原则,只是 执行于 11世纪的 北宋,则不合实际。余英时:神宗与王安石共定国是以后,皇帝事实上已与以宰相为首的执政派联成一党,不复具有超越的地位。
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为政举措
政治
王安石变法的
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 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 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 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 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 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 或大或小的 弊端,但 是 ,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 效果是 十分显著的 。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通过
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 财政收入项目,在 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 基础上,财政收入有 了明显的 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新法在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 主的 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 上等 户的 高利贷,限制了 高利贷对农民的 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 豪绅大地 主的 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 商业利润中的 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 大商人对市场的 操纵和 垄断;免役法的 推行使农户所受的 赋税剥削有所 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 发展发挥了 巨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 百年来不曾有 过 的 繁荣景象。军事
改变“积贫积弱”的
现象是王安石变法的 总方针,富国强兵是变法的 总目的 。通过 “强兵之法”的 推行,积弱局面得以缓解,北宋国力有所增强。保甲法的 推行,加强了 农村的 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的 社会治安,建立了 全国性的 军事储备,并节省了 大量训练费用;裁兵法提高了 军队士兵素质;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 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保马法使马匹的 质量和 数量大大提高,同时政府节省了 大量养马费用;军器监法增加了 武器的生产量,质量也 有 所 改善。变法的
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 被动局面。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 王安石指挥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洮、岷等 五州,拓地 两千余里,受抚羌族三十万帐。这是 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 大捷,也是两宋时期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作战时,北宋朝廷开疆拓土、大展神威而大获全胜的 唯一战例。同时培养出了王韶、章楶等 杰出将领,并建立起进攻西夏地 区的有 利战线,对宋与西夏的 战争格局掀起了 翻天覆地 的 变化。个人作品
王安石的存世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
散文
《伤仲永》《登飞来峰》《上仁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材论》《游褒禅山记》《读孟尝君传》《慈溪县学记》《扬州新园亭记》《上人书》《祭欧阳文忠公文》
诗歌
《明妃曲二首》《书湖阴先生壁》 《棋》 《泊船瓜洲》 《与薛肇明弈棋赌》 《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 《春夜》 《北山》 《葛溪驿》 《示长安君》 《郊行》《登飞来峰》《千秋岁引》《梅花》《明妃曲二首》《梅花》《元日》《登飞来峰》《商鞅》《书湖阴先生壁》《棋》《北山》《苏秦》《胡笳十八拍十八首》《梦中作》
词
《桂枝香.金陵怀古》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渔家傲.灯火已收正月半》 《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 《清平乐.留春不住》《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千秋岁引.秋景》《菩萨蛮.集句》《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