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翻译
公元前后的古印度,正是口颂佛经书面化的时代。几乎同时代中国开始的佛典翻译事业,是以皇室官方组织,严谨制度下的书面系统翻译。
随着汉明帝打开官方迎请佛教的大门,随后数百年间,天竺西域与中原两地传经、取经之高僧络绎不绝,鸠摩罗什、真谛、法显等。到了唐朝的玄奘法师遍参天竺数十国取经,并在大小乘各派均取得最高成就圆满归唐后,印度佛教各派主要经典之后都渐翻译到了汉地。【吃瓜网】 此时的东土,各大宗派纷纷成熟,高僧辈出,证者无数,从教理研释证悟到民间百姓的广泛传弘,大乘佛教在中国的辉煌实践与隋唐盛世交相辉映。随着公元8~到9世纪以后印度教在印度的兴盛,佛教的没落。 世界佛教的中心也渐转移到了中国,并进而传播影响到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及我国的西藏等地。而印度佛教此后则日趋没落而消亡了。中国翻译收藏的佛教典藏是比较全面、系统和完整的。
净土经典
净土宗典籍的
翻译,始于安世高与 支娄迦谶两大译经师。 安世高本是 安息国太子,让国位与 叔父,出家修道,博通经藏。东汉桓帝建和 初(公元179年)来洛阳。二十年间详出176部经卷,多属小乘,间译大乘经。支娄迦谶,月氏国人,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来洛阳。
十余年问,译经21部,多属大乘经典。 此两大译经师都曾翻译过 净土宗典籍。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安世高曾翻译《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惜已佚。支娄迦谶于 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译出《佛说般舟三昧经》,此即中国净土宗经典传译之开端。继而又 译出号称净土宗第一经的《佛说无量清净平等 觉经》。到了三国时代,吴月氏优婆塞支谦(公元222年)译出《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 度人道经》,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出《佛说无量寿经》(公元249年)。姚秦鸠摩罗什(公元401年来洛阳)译出《佛说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等。北凉昙无谶译出《悲华经》(公元419年),刘宋噩良耶舍译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公元424年),北魏菩提流支译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公元508年),唐玄奘重译《阿弥陀经》,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公元650年),唐南印度三藏菩提留志译出《无量寿如来会》(此本出《大宝积经》),赵宋西域沙门法贤译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无量寿经》自汉迄宋有 十二译,上面所 列乃存世之五种)。上面所
述乃净土宗主要经典,带言净土的 大乘经典尤多,诸如《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楞伽经》等 大乘经典。随着 净土宗经典的 次第译出,古印度佛教净土思想在 东土广泛传布,在原有 的 儒道文化土壤的 滋润下,开花结果,逐渐发展为大乘佛教的一道浩荡洪流。东林起信
净土信仰,大致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道安首倡,一时盛行于
北魏,梁齐间还有 所 闻,不久即衰。弥陀净土信仰在中国的
流行始于 东晋慧远大师。相传慧远大师于 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在 江西庐山东林山住锡,夜梦山神托梦“此处足可栖歇办道”,并得山神帮助从运木池运送大批木材,于 是 在 此建起了 东林寺。大师建立东林寺后,皈心净土,精进办道,翻译经典,数十年足不出山,东林寺发展成为当时南方佛教中心。大师还组建了 莲社(亦称白莲社),参加的 僧人、各界士大夫 名流居士123人。他 们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并令刘遗民着 文勒石,以明所 誓。其中大多都获得很高的 净土修行成就,证得念佛三昧,或亲见弥陀,或命终蒙佛通知而自知时至,更有刘遗民定中到极乐世界胜境游览后回娑婆,因喝了 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八功德水而周身毛孔散发奇妙清香数周者 ,与 佛典所 记载的 无二无别,且皆有往生瑞相,开创了 净土宗在中国弘扬的 开始。慧远大师指出:“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 ,昧然忘知,即所 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 。非耳目之所 暨,而闻见行焉 。于是 睹夫 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根(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 玄音以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 于 此哉”。江西庐山东林寺被誉为净土宗祖庭。
此后,有
昙鸾于 北方超化寺等 地 专修净业,传龙树菩萨大乘难行、易行二道之说,主张以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昙鸾以后有 道绰,曾讲《观无量寿经》200余遍,并劝人用麻豆计数,精进念佛。自己日诵佛号七万遍。着 《安乐集》2卷,立圣道、净土两门,指出末法时代对大部分众生而言净土念佛法门是当生了 生脱死的 唯一出离之路。善导弘扬
善导大师(613-681)是道绰的弟子,俗姓朱,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幼年出家,诵《法华》、
《维摩》诸经。贞观十五年(641)冬,赴玄中寺拜谒道绰,听讲《观无量寿经》,道绰授以念佛往生法门。道绰卒后,善导大师入长安光明寺也叫温国禅寺现西安市长安区西湖村东,勤笃精苦,昼夜礼诵,如救头然
。每入室长跪唱佛,不到力尽,终不休歇。寒冰天气念佛,亦要念到汗湿衣襟才止息。出则演说净土法门,三十余年,未尝睡眠。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心绝念于 名闻利禄,从不举目见女人。律己俊严,待人慈爱宽恕。凡美味佳肴皆供养大众,粗粝饭食则留给自己。佛前的灯,常年不熄,三衣瓶钵,不用人替自己拿。从不与 人聚谈世俗之事,恐怕耽误净业。大师念佛功深,成就殊胜,念一声佛,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念十百千声,便有十百千道光明从其口出,自证境界不可思议。大师圣德高风,本迹不可测度。据《天竺往生略传》云,善导是 阿弥陀佛化身。大师所
得均施财,“写《阿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敦煌千洞中《观无量寿经》曼荼罗的 成立,即是 大师亲作,流传于世。唐高宗敕于 洛阳龙门兴造大卢舍那佛像,命他 负责监制。自古迄今,这尊佛像,以其丰颐秀目,既庄严雄伟又 不失睿智慈祥的风格,予人类以心灵的 震撼。他 的 佛教活动影响极广,弟子不可胜数,“以其化者 ,至有 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卷者 ,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同上)。善导大师著作有 :《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往生礼赞》一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等 。此外,还有 他 与道镜共集的《念佛镜》二卷。《观无量寿佛经疏》又
称《观经四帖疏》。因它主要阐述净土法门的 教相教义,故又 可名为“教相 分”或“解义分”,而其他 著述则因主要阐述净土法门的 行事仪式,故名之为“行义分”。《观经疏》宣称,“一切善恶凡夫 得生者 ”皆可依靠阿弥陀佛愿力往生极乐净土。它把称名念佛归为“正业”,而把读经、礼拜等 视为“助业”。《往生礼赞》详细介绍昼夜六时礼赞阿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两大菩萨的 仪式。《净土法事赞》具体说明《阿弥陀经》转读、行道的方法。《般舟赞》介绍修习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观念法门》则叙述观念佛三昧的 行相和入道场念佛、忏悔发愿的 方法。《念佛镜》分十一门,阐述念佛的 原理、方法、意义,意在 照明修行念佛者 ,增益信心。在 《念佛镜》中,善导把往生净土的行业分作正、杂二行。“正行”指专依净土经典所作的 修行,杂行是其余诸善万行。善导的 净土法门,便是 舍“杂行”而归“正行”,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念相续不断,以往生净土为期。善导继道绰之后,完备了净土宗的教义和 行仪,把他 力往生和 称名念佛视为自宗的 根本内容。 善导弟子有 怀感、怀恽、净业等 人。怀感原系长安千福寺沙门,初学唯识,博通经论,不信念佛往生之说。后谒善导,善导命他 入念佛道场修持念佛法门。于 是 他 精进念佛,三年后得念佛三昧,并着 《释净土群疑论》七卷,具体解释有 关念佛往生的 各种疑问。万善同归
五代至宋净土宗一直盛行,净土法门深受民间百姓欢迎,教、禅、律、净诸宗继续呈现融合兼修。五代末杭州永明寺(净慈寺)永明延寿大师,作为禅宗祖师禅法眼宗三祖及莲宗(净土宗)六祖,着
宗门巨著<宗镜录>,作<万善同归集>,融合诸宗,推弘净土思想。大师每日定做一百零八件佛事为常课,持咒、礼佛忏悔、诵经、坐禅、放生、说法等
,每夜则于旷野施食予鬼神等 类。大师每日定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圣号,常往别峰经行念佛,随从者 常达数百。时人常听闻螺贝天乐响于 天际。此外,在北宋开宝三年(9 70),步入晚年的延寿大师奉诏于钱塘江边的 月轮峰,督建高达五十余丈共九层的 六和 塔,以作镇潮之用,巍巍立于 钱塘江边,蔚为杭州一大景观。作为禅、净两宗的
祖师,最能凸显延寿大师修持思想的 ,莫过 于 世人熟知而被赞为“大藏之纲宗,修行之龟鉴”的“四料简”了。其文如下:“有 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 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有 禅有 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 千生,没个人依怙”。大意为:若人 [5] 明心见性而又念佛求生净土,其人威猛犹如带角的 老虎;现世堪为人间导师,来生即可成佛作主。若人未能开悟但
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则万人信愿念佛万人得以往生成就;彼土花开面觐阿弥陀佛,又何愁不大彻大悟?!若人虽"有 禅"却不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十人中有 九人会蹉跎耽搁;假若临命终时中阴身现前,随其业力重者 受生于 相应的 善恶道中。若人既未开悟又 未念佛求生净土,临终现出地 狱的铁床与 炽热的 铜柱,于 中经受万劫与 千生的 剧苦,无有 善业感召他 人来作救助。 大师四料拣,言简义丰,立意精当,无论何种根机的 众生,均能从中获得无穷的 受用。上跟利器无妨禅净双修,中下根性自应稳守净土宗阵地 ,老实念佛,总以西方净土为最后指归。大师身体力行,理事双修,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以延寿大师个人来说,禅净双修是 他 理想的修持法门。永明延寿大师的
名字与 阿弥陀佛名字(阿弥陀佛即无量光无量寿也)的 含义也 暗合,教界古德多指其为阿弥陀佛再来。雍正帝更称永明延寿大师为“六祖后古今第一大善知识”。高僧辈出
明代弘传净土大师辈出,作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
杭州云栖莲池大师,融禅净教律为一体之大成者 ,指禅净不二,念佛含摄万法之旨。大师遍参宗门后,即转而专修净土念佛三昧。传是 年杭州大旱,民请祁雨。大师曰:老僧不会作法,只会念佛。乃责杭州市民斋戒十日。是 日,领众于 田径念佛,“木鱼所到之处,雨下如注”。大师以正法眼藏与 净业功行,破斥邪见,开导迷茫,厥功甚伟。他 说“此一心(指念佛之一心不乱境界)即实相,即同乎 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萨念佛三昧,即达摩直指之禅,即是转识成智。故知念佛总摄一切佛法”。大师著作包括《弥陀疏钞》十余万言等 ,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另一位明末四大高僧之灵峰藕溢大师,初由儒入佛,参宗门开悟后,深入天台教理,又
三遍阅律藏,后专修念佛三昧。大师佛学思想无比丰富,包罗了禅宗、天台教理、律宗教法,但 又 归于 净土,同时融合了 一些儒家学说。其著作弘丰,十卷《灵峰宗论》深入天台教理,被尊为天台宗灵峰宗祖师。大师更作著名的
“净土十要”,其中之首篇《弥陀要解》更是 独步古今,印祖评说:“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 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为净业行人必读之作。满清乾隆以来,国家日渐衰亡,尤其满清取消了隋唐以来汉地一直实行的
严格的 出家考核(度牒)制度,佛法日趋衰落。不过 ,净土一宗尚有 普仁行策截流大师,梵天实贤省庵大师、资福际醒彻悟大师等 续佛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