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朱元璋率兵打败元兵,一路势不可挡,正准备建立自己的千秋万代之时,选择国家的都城,就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并且究竟定在那里最好呢?朱元璋为此几经波折。最初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后,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然而这里土地贫瘠,民生艰苦,而且接近元朝的军事力量,不利于自己的发展壮大。...
当朱元璋率兵打败元兵,一路势不可挡,正准备建立自己的千秋万代之时,选择国家的都城,就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并且究竟定在那里最好呢?朱元璋为此几经波折。
最初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后,一直活跃在江淮之间。然而这里土地
贫瘠,民生艰苦,而且 接近元朝的 军事力量,不利于自己的 发展壮大。为了 谋求更大的 发展空间,成就不世之伟业,必须另择一个既有 经济保障又 地 形险要的 根据地,这样金陵就进入了 朱元璋的视野。金陵,北有【吃瓜网】 叶兑也 上书请求定都金陵,然 后就可以拓地 江广,进军两淮,北征蒙古,退军又可以据长江以自守。
长江天堑,为形胜之地 ,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十国的 南唐都曾以此为都城。冯国用首先向明南京城墙朱元璋建议攻取金陵,"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 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 "。陶安也 建议先取金陵,据形势以临四方。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听取谋士的
意见,攻取金陵,改称应天府,修建宫殿,以此为争夺霸业的 基础。此后十余年间,朱元璋南征北战、四出征讨,将江南群雄依次消灭。 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在 应天称帝,在 即位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然而朱元璋只是
暂时肯定了 应天作为京师的 地 位,并没有正式确立国都。作为自己成就霸业的 地 方,朱元璋为何不肯确立应天为国都呢?首先,朱元璋觉得以应天为国都的历朝都是 气数不久,似乎 不太吉利。其次,有 些大臣认为"有 天下者 ,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明南京聚宝门藏兵洞,而且应天偏处江左,在 位置上作为国都不是 十分理想。三月,朱元璋派兵攻取汴梁。许多人建言定都汴梁。
朱元璋很重视,于 四月亲自前去实地 考察。他认为汴梁虽然位置适中,但是 无险可守,四面受敌,论形势不如应天。八月,朱元璋正式下诏,以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朱元璋既然对汴梁不甚满意,为何又 要定为北京呢?原来他 考虑到汴梁是 宋朝的 旧都,北上征讨元朝时可以唤起北方民众的民族情感,有很大的 号召力;而且当时西北未定,需要将汴梁作为运送粮草和补充兵力的 基地 。虽然
确定了 应天、汴梁的 两京制度,但 是朱元璋并没有 修建汴梁的 打算,他 还在 寻找更加合适的 地方。洪武二年(1369)八月,平定陕西。在这种情况下,定都之议再起。九月,朱元璋召集大臣商议国都之地 。大臣各抒己见,主要集中在 长安、洛阳、应天、汴梁、北平等地,"或言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 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旧都;又 或言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朱元璋在分析各地 利弊之后,提出了 以临濠为中都的 想法,"所 言皆善,惟时有 不同耳。长安、洛阳、汴京,实周、秦、汉、魏、唐、宋所 建国,但平定之初,民力未苏息,朕若建都于彼,供给力役悉资江南,重劳其民。若就北平,要之宫室不能无更,亦未易也 。今建业长江天堑,龙蟠虎踞,江南形胜之地 ,真南京莫愁湖胜棋楼(cs太祖与 徐达在 此下棋)足以立国。临壕则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建中都,何如?"临濠在
元朝时称为濠州,洪武七年改称凤阳,是朱元璋的 家乡,群臣岂敢有 异议?这样,明初就形成了 南北两京、中都并存的 情况。从九月开始,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规制在 临濠营建中都。他 之所 以决定以临濠为中都,甚至一度想迁都临濠,除了 这里是他 的 家乡,还与 优待淮西功臣集团有 关。众所 周知,朱元璋在 起兵反元建立明王朝的 过 程中,淮人多随同他 东征西讨,立下功劳,成为开国功臣,包括丞相李善长、徐达和功臣汤和 、耿君用、耿炳文、郭兴、郭英、周德兴、常遇春、陆仲亨、曹震、张翼、陈桓、谢成、李新、何福、张龙、张赫、胡泉、陈德、王志、唐胜宗等人,其中汤和 与 周德兴还是朱元璋同村伙伴。能够光宗耀祖、荣归故里,当然 是他们所 愿意的 。然而洪武八年(1375)四月,朱元璋在
巡视中都修建情况后,突然 下令停止修建。此时中都修建达6年之久,已经颇具规模。停建的理由是 劳民伤财,其实更深层次的 原因是朱元璋与淮西功臣集团矛盾日益加剧。淮西功臣恃功自傲,多有 违法乱纪之事,而且在 朝廷中结党谋取私利,与朱元璋加强皇权背道而驰。他 担心在 淮西功臣集团的老家建都,会更加助长他 们势力的 膨胀。洪武十一年(1378)正月,朱元璋下诏改南京为京师,定都问题才算告一段落。其实,朱元璋对南京一直不是很满意,迁都的
想法从来没有 打消过。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颇有 迁都关中的 打算。当时,明朝的主要威胁是 蒙古草原上的 北元残余力量。迁都西北,可以加强北方边防,安定边界。朱标考察了西安和 洛阳,比较两地 地 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 图。不料世事无常,太子朱标于 第二年病逝,使朱元璋受到沉重的 打击,再也没有 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问题了 。他
在当年年底亲自撰写的一篇祭灶文中,表达了 万般无奈的 心情:"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维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 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 兴废有 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听起来真是 异常的 凄凉,也 能感觉到国都问题一直令朱元璋不能释怀。朱元璋这样费尽苦心地
更张制度,反复斟酌定都问题,无非是 因为天下得之不易,希望能世代固守,传之久远。因此,他 不会允许任何人对其统治和 权力构成威胁,甚至那些被他 认为会对其子孙的 统治构成威胁的 人,他 都会毫不手软,必欲除之而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