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全网年轻人崩溃的“白人饭”,揭露了当下社会最残酷的困境,下面是吃瓜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当我初次听到“白人饭”这个似乎一夜之间火爆各大社交平台的热词时,我还以为是什么新型潮流风向,不禁想要一探究竟,
但经过了解后才震惊地发现,不过是两根胡萝卜、几片菜叶子、一勺芥末酱组成的“极简版”午饭。
作为一个对美食有【吃瓜网】
着 十分热爱的 人,很难想象这样的“白人饭”,想要用它来保证营养均衡已经是空谈,甚至我 都很怀疑这样的饭是否能够吃饱,以维持两餐之间工作所 需的 能量。当然,在评论区里我也看到很多年轻人发出了质疑:“白人已经进化到不用吃午饭就能自己产生能量了吗”、“生啃一整颗西兰花,吃得像马一样”,
但在这些让我们感到啼笑皆非的留言背后,却也有不少年轻打工人纷纷效仿起“白人饭”当作午餐。
国外的“白人饭”看着就已经让人丧失了食欲,但打工人们还发明出了
“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 打工餐”——一个黄瓜加两个西红柿,并戏称这样的午餐是“打工人之光”。而且
有 网友现身说法,提到这样的 午餐除了 简便快捷之外,最大的优点就是 吃完之后下午不犯困,而且 能够保持工作效率。似乎
现代的 都市社畜们都已经将午餐异化成了仅仅为了维持生命体征而进行的 食物摄取,这种自动将自己定位为“工作机器”的 觉悟,想必是资本家听了 都要落泪的程度。“白人饭”迎来大批打工人的争相追捧的背后,其实是挣扎在职场当中的年轻人,对现实的另一种妥协。
要知道,或许与欧美的饮食结构不同,我国的饮食文化自古以来源远流长,“左手持酒杯,右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一生矣。
”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且
不同地 域各具特色,这种对于 吃饭的 用心和 仪式感,体现的 是 人们对于 生活的 热爱和 对于 自我 的 观照。但
这种类似与“苦行僧”的 “白人饭”,似乎 在 暗示我 们打工人的 低物欲状态以及无奈、迫不得已的 心理状态。 就像是 网友评论的 那样:“工作已经无处可逃,但生活依旧无处寻觅。”站在社会心理学的
角度,与其说“白人饭”代表了 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宣泄手段,倒不如说“白人饭”其实是 一种自我保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将个体的自我
发展分为理想自我 和 现实自我 两个部分,所 谓理想自我 ,就是 自己内心中想要并期待成为的样子,而现实自我,则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当中,自己真正的样子。
当代的年轻打工人,身处于社会的转型和变革时期,时代的一粒沙,分担到个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山。
当年轻人面对着
自己每天出入的 高档写字楼、繁华的 商业区,在 加班到深夜、拖着疲惫的 身体回到狭窄逼仄,但却又租金昂贵的 出租屋当中,内心那么有 一种不现实感和 割裂感并存。因此焦虑是
大多数年轻打工人都会存在的情绪,大多数普通人处在 这样一种“拿不起却又 放不下”的 尴尬境地 当中,一方面羡慕着
别人的 成功,羡慕着“投胎王者”出生就在 罗马,一方面愤恨着 自己的 失败,想要努力却又希望渺茫。深感自我理想的难以实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越来越大、距离越来越远。
因此,“白人饭”的
爆火从心理学的 角度分析,事实上是年轻人们通过 降低yw进行认知和预期调整,以适应目前的 生活状态,也 是 一种自我 保护机制。为了协调理想自我
和 现实自我的 落差,年轻人们主动降低自我 期待,也 为了 缓解自我 压力,也是 对与 这个逐日功利化的外界一种温柔的 抵抗。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曾经在他的著作当中写道,“在今天世俗化、城市化、工业化的世界当中。
年轻一代必须意识到的是
工作不能再提供其意义,对抗这种无意义和 迷茫感,他 们也不得不遗憾地 承认自己的 工作没有 创造性。只是机械化的重复,他们甚至将自己看作是生产线上无意识的螺丝钉。”
当“白人饭”切断了
我 们对于 美食和精致生活的 路径,当人不再是 作为目的 而是 手段,当我们不再热爱生活,不再对未来抱有 期待,这一切所带来的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也将会是我们难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