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在大唐诗词历史上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的。他的一生留下的诗词不多,但仅凭一首《黄鹤楼》就技压了当时大唐的无数才子,甚至是让骄傲的李白也耿耿于怀,数次写诗致敬,却再难超越。
后人也将崔颢的《黄鹤楼》称之为七律之祖。
在电影中狂放不羁的李白领着
高适和 小杜甫登上黄鹤楼,酒过 三巡诗兴大发,他 偏要在 最好的 诗板上题下自己的 诗,要让大唐的 才子都仰望他的 才华。那时,他不可一世。【吃瓜网】
小二一路引领来到崔颢诗前,他言道:前年有个人写了一首,是大家都公认最好的。李白起初颇为不屑,读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时,只觉得味道平平,不过如此,心中倒有一分要一决高下之意。
他拿起笔再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蹙着眉头自叹也不可轻敌,此人多少有些本领。
而后崔颢笔锋一转“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一句让李白眼前一亮,执笔之手一顿。最后击垮李白自信的是那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
电影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是他的狂妄被击个粉碎后,他愤怒的将笔一扔,颇有恼羞成怒之意。李白的懊恼不止是
因为技不如人,写不出力压崔颢的 诗词。还有 一个重要的 伏笔,那就是 小二上楼时曾对李白滔滔不绝的 话。小二见李白没有功名在
身,但 因为是个贵客,至少出手大方又 不好得罪。只能言语试探李白是否是 举子,是 否将来有 成为权贵的 可能。这样一来,能在最好的题诗板上留名的,将来黄鹤楼也 能跟着 沾光。当时李白的诗名还没传播开,一个如此狂妄的
年轻人想要挑战大唐名人,小二只能当成酒话一乐。其他 人也 都在 等 着 看笑话。小二对崔颢的赞美之词听到李白的耳朵里句句都是难堪。
他说崔颢出自“博陵崔氏”。那是
唐代顶级门阀士族。 相比之下,李白虽出李姓,自称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可这种不验个DNA都无法确认的 关系,在 当时根本无人在意。更何况,崔颢在公元723年进士及第。
他 因家族背书,可走科举仕途之路。李白因家族的 关系,终生与科举无缘。商人之子是最下等的平民,连科举考试都没有资格。
可以说击垮李白的不止是《黄鹤楼》,还有他面对渺茫前途的无力感。
他自信拼才学,走科举完全可以和崔颢平起平坐,不至于
让一个诗都不懂的 小厮看轻。可他 偏偏没有 能证明自己的平台。从家世到引以为傲的诗词,在“黄鹤楼”面前都一败涂地。
当然
,我 觉得这一处影片设计的并不精彩,也 没有 将李白的 人物个性阐述清楚,很容易造成一种李白输不起的错觉。实际上李白不是输不起,他
被这叹为观止的 诗句折服了 。历史上,李白当时的身边没有 高适作陪,他在 看到崔颢的 《黄鹤楼》后,停下笔赞叹“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一个自恃才华傲视群雄的人,也不吝啬自己的掌声给优秀的人,我觉得这是李白的魅力。
他对前途的
无力感最后推动了 他 去走入赘的 路。当然,如果真的 从历史出发去看李白和崔颢,崔颢这个人的 名声远远不及李白。崔颢在写出《黄鹤楼》之前,他
是 大唐的“妇女之友”。他 的 笔下都是 闺房乐事,而且 下层妇女的 艰辛也 少见,多数是歌女船妇,还有 上流社会的 风情等 。很多人文人都鄙视崔颢的作品,认为难登大雅之堂。倒是和柳永当年极为相似。
但崔颢这个人和柳永还不同。至少人品上有参差。
崔颢诗风较轻浮,做人也
轻浮。他 喜欢美女,见一个爱一个,将漂亮姑娘娶回家后没多久又 不要了 ,典型的 始乱终弃。他曾经找过李邕举荐自己。李邕我 们上一趴聊过 ,李白、杜甫、高适这三人都曾在李邕门下聚过 。李邕很愿意举荐才子,也很愿意交这些才学出众的 朋友。但 李邕却因崔颢诗太艳将其赶出门去。就像晏殊当年驱赶柳永一般。
崔颢好饮酒,也
愿意db,更愿意狎侮女人,薄情寡义。这也 是 崔颢在唐朝诗人中一直名声不佳的原因。他 后来放外官在 外辗转20年,词风大变,从闺房诗走向了 边塞诗,倒是为自己挽回了 不少颜面。整个《长安三万里》观影后,实事求是的讲,李白塑造的
有些单薄。如果单纯从高适的 角度去看,电影里的 李白多少有 点不是 个人。言而无信,疯疯癫癫,挥霍无度,沉湎享乐。也 难怪一些李白谜们会觉得失望。不过
换个角度想,这部电影是以高适的 回忆为视角,高适在和程公公讲述自己和李白相识相知的过程。如果将李白和 自己关系描述的 太好,恐会牵连自己遭人猜忌。如果把李白那些难酬的壮志,他的傲骨和才气也一并讲出来,不知是不是会再让李白陷于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