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为“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代表作《雨巷》《我的记忆》等。1950年2月28日,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戴望舒资料
别名:戴朝安戴梦鸥
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艾昂甫
出生日期:1905年11月15日
去世日期:1950年2月28日
国籍:中国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戴望舒
1913年,入杭州鹾武小学读书,开始拥有私人阅读空间,阅读古典说部和《水晶鞋》《木马兵》等外国童话。
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吃瓜网】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师从田汉,在校期间,学习中外文学和革命理论,参加实际斗争。1925年6月,上海大学被封。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35年春,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回国,开除原因一说是
在 中法大学学习1年多时间,不上课,不按时交作业,年终也 不参加考试,到了期限即回国;一说是 在 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反法西斯游行,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局,这个学生不能再留法国。3一4月,乘船回国到上海。先开始筹办《现代诗风》杂志。写作经历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1932年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
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 人创办了 《新诗》月刊,这是 中国近代诗坛上最 重要的 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 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 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 重要场所 。1937年1月第3本诗集《望舒诗稿》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转至中国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办《耕耘》杂志。
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中国香港。8月,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3月,“文协”中国香港分会成立,为适应环境,改称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留港通讯处”,戴望舒当选为首届干事,同时兼任研究部和
西洋文学组负责人,《文协》周刊编辑委员。7月,和
艾青主编《顶点》。10月,参与 “文协”中国香港分会、中国文化协会、中华漫画界协会中国香港分会、中国青年新闻记者 学会中国香港分会联合举办的 “鲁迅逝世三周年纪念会”的 策划和 筹备工作。工作经历
戴望舒与家人
1946年3月,全家赴上海。8月,经周煦良介绍,任暨南大学教授,教西班牙文。
1947年7月,因参加教授联谊会、支持进步学生爱国民主运动,被暨南大学解聘。8月,任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中文系主任,教唐诗研究和
中国古代小说史,同时兼任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教音韵学。1948年5月,因参加教授罢课,被上海市立师专校长串通地
方法院,污陷控告,说是 中国香港汉奸文人,出票传讯,被迫离沪,携妻女再度赴港。1949年3月,离港抵北平。6月,参加在
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其他作品
诗歌合集
戴望舒作品
作品 |
首版信息 |
《我的记忆》 |
1929年,水沫书店出版 |
《望舒草》 |
1933年在国外编订 |
《望舒诗稿》 |
1937年,上海杂志公司出版社 |
《灾难的岁月》 |
1948年,星群出版社初版 |
《戴望舒诗选》 |
1958年初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后人辑 |
1709次播放
04:13
戴望舒作品《我的记忆》:它是忠实的、凄美的、不舍的……
理论合集
作品名称 |
相关信息 |
《小说戏曲论集》 |
1958年,作家出版社初版 |
《读李娃传》 |
1952年,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印 |
翻译作品
作品 |
原著 |
《少女之誓》 |
法国沙多勃易盎 |
《鹅妈妈的故事》 |
法国沙。贝洛尔 |
《意大利的恋爱故事》 |
|
《两次战争间法国短篇小说集》 |
|
《意大利短篇小说集》 |
出版图书
-
戴望舒诗
-
雨巷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父亲 戴立诚,字修甫(1881-1936),祖籍南京祖洪成谷村。
母亲 卓佩芝,祖籍浙江南塘。
姐姐 戴瑛,名麓玫,小名阿宝。
第一任妻子 穆丽娟,1917年生于
浙江慈溪,著名作家穆时英之妹。1936年与戴望舒结婚,1943年离婚。第二任妻子 杨静(丽珍),1943年与戴望舒结婚,1949年离婚。
长女 戴咏素,1937年生,穆丽娟之女。
次女 戴咏絮,1943年生,杨静之女。
三女 戴咏树,1945年生,杨静之女。
情感生活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43年1月,给穆丽娟寄“离婚契约”。
1943年5月30 日,与杨静(丽萍)在中国香港结婚。
1949年2月,与杨静离婚。
健康状况
1950年在
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 北京西山脚下的 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 茅盾亲笔书写的 “诗人戴望舒之墓”。人物事件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
后世纪念
戴望舒纪念碑牌位于
法国里昂大学的 校园内,碑牌位于 一丛丁香花旁,纪念牌上用中文写着 :“纪念中国诗人戴望舒里昂中法大学学生”。1932年-1934年,戴望舒在 此学习和 生活。人物评价
雨巷
钱理群:戴望舒能在
文学史上留名最 大的 原因是他 所 创作的优秀的 诗歌,他 本人也 在 二十年代末和 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 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7年,他 的 诗《雨巷》显示了 新月派向 现代派过 渡的 趋向 ,而1929年所 创作的 《我 底记忆》则成为了 现代诗派的 起点。李伟超
:戴望舒诗歌中的
忧郁情思为基点,诗歌中所 蕴含的 既有古典意味的 生命感受。首先,戴望舒的 爱情诗在 表现爱情的隐私性以及表现爱情时多运用女性意象方面,明显地 受到晚唐诗人的 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 对温、李诗歌相思主题的 现代连释。同时,爱情成为诗人人生体验的 主要内容之一,这体现了 戴望舒诗歌的 现代性。综言之,戴望舒的 爱情经历是 现代的 ,爱情特质是 现代的 ,但 他 所 赋予的 表现形式却是 古典的 、传统的。其次,戴望舒诗歌中的悲秋主题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 影响,诗人以咏秋的 传统题材来呈现现代人寂寞与 青春烦忧的 感伤情怀,加强了 诗歌的 审美张力。而理解隐藏在 悲秋主题背后的 死亡意识则能更好的 理解诗歌中的 忧郁情感。分析戴望舒的 《致萤火》等 诗篇,我 们还可以发现诗人的 死亡想象与 书写方式属于 典型的 道家文化系统。最 后,戴望舒诗歌中的 田园乡愁与 牧歌情怀是 一种传统的 人间情怀的 流露,深具东方诗的 神韵,而漂泊的 、倦行的 旅人形象不仅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羁旅者 形象的 影响,同时寻梦者 与 夜行人形象又 明显地 带有西方象征主义的 影响,构成了一个带有 现代性意味的 创作母题。作为一位深受中西文学和 文化影响的 诗人,戴望舒积极寻找中西诗歌艺术的 融合点,创造出了 属于 自己民族的 现代诗。戴望舒在 新诗的 民族性建构方面的 一些经验和做法启示现当代作家们:在 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中国新诗的 创作,应该以民族文化审美心理机制为基础,以民族精神为灵魂,来吸收外国文学的艺术营养,建构具有 现代这一时代特色的 中国文学的 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