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1年6月28日的苏联军事法庭上,四名苏联军官站在了被告席,他们都来自于西部战区。这4人之所以会出现在军事法庭上,是因为他们在战场上极为拉垮的表现。
四人中为首的人名叫巴甫洛夫,他的军衔是大将,更是苏联西部战区方面军的司令。
在被告席上,巴甫洛夫不卑不亢,义正言辞的为自己进行着辩护,把在战场的失利归咎于“准备不充足”、“战斗力差距太大”等原因上。【吃瓜网】
最终,巴甫洛夫四人还是以叛国罪和玩忽职守罪被判处死刑,巴甫洛夫成为了整个苏联历史上第一个被判处死刑的元帅级别人物。
战前斩将对军心不利,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高层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不过他们不得不杀掉巴甫洛夫,因为他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内将整整70万苏联守军“败光”,让德军攻城略地,在苏德战场上掌握了绝对的主动……。
一、苏德之战前夜
虽然苏联是二战当中,同盟国阵营当中的苏联人还在凭借着一纸“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闷头发展。
绝对主力之一。但 他 们加入二战的时间却相对较晚,西欧战场和 东亚战场打翻天的 时候,不过,法西斯主义的野心并不是获得区域性的胜利,他们想要做的是统治全球。所以希特勒自然就把苏联当成了自己的眼中钉肉中刺,双方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
希特勒在当时风头正盛,几乎将整个西欧据为己有。波兰、法国、荷兰等国家直接被亡国,德国的军事实力、经济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苏联人早就猜到德国势必会在
未来进攻苏联,所 以他 们其实已经做了 一定准备。 苏联在 东欧设置了 一道又一道防线,主要由西部军区负责,正面边境的 宽度达到440公里,地 理位置上是 绝对的 易守难攻。除了在地理位置上占尽便宜之外,西部军区还有着两个装备T26和T34坦克的机械化军队,整整4个实力强劲的集团军,军队总人数高达70多万。
而巴甫洛夫就是这70多万苏联军人的领头羊,他 在 当时担任西部方面军司令员,在 防线上享有着 极高的 指挥权。 斯大林将他 安排在 如此重要的 战略位置上,足以可见他 对巴甫洛夫 的 信任。
但是,斯大林很快就为他的信任付出了代价。
二、巴甫洛夫的战术策略
巴甫洛夫在1940年时,就获得了自己的大将军衔,着手西部防线的建设,他主要活跃于白俄罗斯,也就是德国与苏联的边境地带。
除此之外,巴甫洛夫还进行了机械化部队的训练,培养了大量的基层军官,声势十分浩大,似乎并没有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感到任何的紧张。
巴甫洛夫
有自信的 资本。1931年,巴甫洛夫 从苏联军事技术学院速成班毕业之后,从骑兵团长一直干到了 旅长,甚至还参与过 西班牙内战,有 着 极其丰富的 作战经验。从当时的苏联军政格局上来看,巴甫洛夫与朱可夫是同一个级别的人物。他们两个人是苏联红军最早的两个坦克团的团长,同样获得过苏联英雄金星勋章。
有了这些荣誉的巴甫洛夫极为自傲。在他眼中,德国人不过是跳梁小丑,他们在西欧取得的战绩是运气使然。从一开始,巴甫洛夫就没有把德国人放在眼里。
巴甫洛夫
开始了他 的战略部署,根据他 此前在西班牙内战当中的经验,坦克这东西虽然 长得非常吓人,但 其实不堪一击,打上几炮就会自行报废。如果身边没有 步兵与 坦克进行混搭的 话,坦克在战场上就是 活靶子。所以巴甫洛夫把自己的机械化军队化整为零,缩小建制,让步兵协同坦克一体作战,坦克不作为主要武器,而是主要承担步兵火力支援的任务。
巴甫洛夫忽略了一个问题:西班牙内战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德国人在 疯狂的军工发展下,早已经将坦克进行了 一次又 一次的 改进。西欧战场上的 坦克战比比皆是 ,法国很大程度上就是 因为承受不住德国闪电坦克战的猛烈攻击才亡国的 。
所以,巴甫洛夫的战略部署是极为落后的,相当于给自己最锋利的刀刃套上了刀鞘,自缚双手引颈待戮,但他却还浑然不知,依旧我行我素的进行的战略部署。
除了对坦克的一般的战术安排下,这种地方显然是要被优先放弃的。
布置激进之外,巴甫洛夫 还将自己最精锐的 两个集团军,整整几十万人安排到了比亚韦斯托克。这里几乎是 整个战线最靠前的 防线,极度依赖后方补给。但
是巴甫洛夫 似乎 有 寸土不让的意思,不管朱可夫 和 梅列茨科夫 怎么劝,他都坚定的按照自己的 想法对军队进行部署。在巴甫洛夫的部署之下,苏联西部战区防线可谓是漏洞百出。军队之间距离太远相互支援不便;空军部署太过 集中,绝大多数机场没有 被利用;机械化部队部署分散,无法凝聚战力,发挥作用……。
1941年的演习当中,朱可夫曾经轻而易举的击溃了巴甫洛夫的防线,算是给巴甫洛夫打了一记预防针。但是巴甫洛夫依旧没有做出任何改变,一直拖到了战争爆发。
三、血流成河的惨烈战斗
1941年6月22日凌晨三点左右,德国人趁着夜色跨过了苏德边境,东欧战事迅速爆发,苏联与德国迎来了二战当中的第一次交锋。
德国人发动的是一场偷袭,这也是他们在西欧战场上惯用的打法。苏联虽然早有防备进行过情报收集,但他们一直到开战的前一天,才百分百的确定了德国人的计划。
收到了最终只能下达了“士兵在战壕等待备战”的可笑命令。
中央命令之后,巴甫洛夫 并没有 第一时间向基层下达命令。反而是和 自己的 参谋长克利莫夫 斯基赫进行了商议,而且也 没讨论出来什么结果,也许在
那时,巴甫洛夫 就已经察觉到了 战场上的不对劲。德国人的速度实在 太快,但 是 他所 做出的准备在 德军的闪电战攻势面前,就如同开玩笑一般。很快,前线就传来了但天还没亮,德国人就已经切断了苏军前线部队的电话线,整个西部军区内的电话全部报废,电台网络也因为建设不全而无法正常使用。
与 德军部队正式交火的消息,身处指挥部的 巴甫洛夫心急如焚,密切的 保持着和 前线部队的 通话。巴甫洛夫就这样成为了“瞎子”,根本不知道前线发生了什么。
对于德国来讲,击败苏联极为重要,是他们实现称霸世界梦想当中最关键的一步棋。所以他们在战场上毫不留情,直接派出了100万人的军队和大批机械化队伍。
德军的坦克轰隆隆的开过了苏德边境线,在巴甫洛夫曾经“步坦协同作战”的命令之下,苏联人的坦克军队竟然一时无法集结。
德军坦克几乎
没有遭受任何阻力,碾过 了 苏军一个又 一个防线,无数红军战士奋勇抵抗,但 是 手中的qx,对眼前的 先进德军坦克却起不到任何作用。其实,如果巴甫洛夫将自己的机械化部队集结的话,苏联的坦克大军是绝对有一战之力的。在坦克性能方面,德国人的3号G型坦克甚至还不如苏联的T34坦克,但是凭借着数量上的碾压级优势,成功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
其实德国人打来打去就是那么一套:先用闪电战取得一定的战略优势,随后再破坏机场电台等
战略设施,让士兵与指挥部失去联系。德国人用这样的一套战术,在欧洲打了整整两年。巴甫洛夫 明知德军很有 可能会如法炮制,这还是 没有做出任何针对性的 防御措施,反而是将自己的空军都集中在了 少数的几个机场,完全是 给德国人当了 活靶子。
在德国人的炮火下,西部军区的机场一个又一个陷落,无数苏联飞机还没起飞就被炸毁在了机场。
在这之后,德国人又让坦克开路步兵跟进,绕过了苏联人前端的防线,回过头来包围了我们前文中提到的比亚韦斯托克地区。
巴甫洛夫
将几十万的苏军都安置在 了 比亚韦斯托克,他 认为这里是 与 德军的 主战场,但 没想到德军先是对苏联人的 后方进行了 破坏之后,再去解决最难啃的 比亚韦斯托克。可笑的是,就在几个月前,朱可夫就用几乎一模一样的穿插包围战术战胜了巴甫洛夫。
德国人对比亚韦斯托克进行包围之后并没有急着发动进攻,而是一次又一次将苏联的补给部队打掉,颇有一副守株待兔的架势。这让比亚韦斯托克地区的守军士气大衰,几乎已经失去了战斗力。
巴甫洛夫在这时真的着急了,战争才刚刚开始几天,德军就已经推进了几百公里,而且由于电话线和电台都无法使用,所以他根本无法及时了解到前线态势。
急火攻心之下,巴甫洛夫又做出了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他带着自己的参谋长,直接跑到了第13集团军当中,把西部军区的司令部扔下了。
巴甫洛夫虽然是奔赴前线进行指挥,但是下属的将士们却有很多并不知情。他们虽然身处在极度危险的战场之上,但是却得不到上级的指挥和命令,群龙无首,有些军队的建制甚至都散掉了。
联系不上巴甫洛夫,斯大林只能派遣朱可夫前去明斯克指挥西部战区的战事。
朱可夫来到明斯克,看见比亚韦斯托克的德军防线之后就什么都明白了。苏联西部已经沦陷,包围圈中的几十万红军战士,也根本不可能逃出升天。
无奈之下,朱可夫只能离开。而德军也在战争爆发一周之后就拿下了白俄罗斯,西部军区的70万红军几乎全军覆没,整个白俄罗斯留满了红军战士的鲜血……
四、故事的尾声
得知前线消息之后,斯大林震怒了,巴甫洛夫在战场上的表现十恶不赦,他 亲手将几十万红军送进了 坟墓,让德国人几乎 不费吹灰之力的就拿下了 白俄罗斯地 区。
西部防线全面崩盘之后,德军的气焰变得更加嚣张。短短18天,他们就将战线推进了整整600公里,苏联空军直接损失了1200多架飞机。其中的800多架飞机甚至还没来得及起飞就被人炸毁。
看见苏联人的溃败,希特勒更是口出狂言,声称要在三个月之内将苏联灭亡。
显然,巴甫洛夫要对目前的坚称自己是因为准备不足才溃败至如此境界。
局面承担首要责任,他 也 理所应当的 被送上了 军事法庭,在法庭之上,巴甫洛夫依旧不肯承认自己的 错误,但是,斯大林已经给了巴甫洛夫一年的准备时间,朱可夫等人也在军演之后警告过巴甫洛夫,所以准备不足也是巴甫洛夫的责任。这样的借口显然是不过关的。
最终,巴甫洛夫与他的通讯主任、参谋长、第4集团军司令一起被判处死刑,为自己的不负责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不过回过头来看,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哪个做将军的没打过几场败仗呢?斯大林为何会对巴甫洛夫如此严格?
斯大林之所以这样做:一个原因是因为巴甫洛夫的确玩忽职守,给苏联带来了惨痛的后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续的战争走向。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斯大林需要杀鸡儆猴。德国人在战场上的 表现太过惊人,如果苏联军官还不能拿出认真的 态度来应对,那么苏联很有 可能真的 要遭受亡国之运。巴甫洛夫的 死,可以给其他 的指挥官敲响警钟。
而在这之后,苏联人也的确改变了自己的态度。上至军官下到普通士兵都拿出了视死如归的决心,一度喊出“身后就是莫斯科”的悲壮口号,成功拖垮了德国。
看来,巴甫洛夫在生前虽然没帮上什么忙。但死后,却成了苏联人的
“强心针”,这样的结局还真是有 些讽刺……。参考资料
艾伯特.西顿.苏德战争:1941-1945[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李泉.简析苏联统帅部对苏德战争的战略判断及决策[J]. 2012.
门怡.评析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多方原因[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2007, 003(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