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诚然,万物蓬勃之时,我们的哀思也增长了一分。
带着哀思,去祖宗的坟头祭拜一番,忧愁慢慢散去,踏春而归。
但是你的身边,总有一些人,格格不入,他们在清明节的时候,不回老家扫墓,跟兄弟姐妹也很淡漠。
对于远离清明节的人,不要嘲讽,“未经他人苦,莫劝人家善”,适度共情,就最好不过了。
01
自己无能,无颜见“江东父老”。
清明节到了,很多大家族会举行祭祀活动,一起拜祭老祖宗。还在
祠堂里举行大会,混得好的 人,发表讲话,无形之中就成了 领头人,风光无限。那些混得不好的人,往往是靠边站。就算是自己的 辈分很高,也不一定能享受到这份热闹。
作为年轻人,多半是晚辈,加上自己混得不好,那就更不想去凑热闹了。
说白了,你去了人多的现场,也就是一个凑数的人。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是要兄弟姐妹相聚,也有侄儿、外甥等,都聚齐了。
在扫墓的过程中,还会遇到村里的邻居、老熟人,难免要寒暄几句。
还有一些老家附近的亲戚,总得去走访一下。或者大家闻讯你回家了,会赶过来,见一见。
客套之中,你会发现,自己混得太糟糕,都颜面不知放在哪里。
古时候,项羽就说了:“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唯有富贵的人,回到家乡,才有面子,被大家围观。
带着“死要面子”的心态,那么混得不好的人,自然就懒得回老家了。不想丢人现眼吧。
02
送走父母,兄弟姐妹就彻底断交了。
我的母亲,自从我的外婆过世后,就没有去娘家了。
清明节的时候,母亲说:“管啥,你家舅舅会去扫墓。”
在
外婆过 世前几个月,小舅舅和 四舅舅闹得不可开交。因为小舅舅长期管着外婆的 存折,里面的 钱,不翼而飞了 。四舅舅跟踪钱的 来龙去脉,小舅舅装聋作哑。母亲为四舅舅讲了公道话,也让小舅舅狠狠地瞪了几眼,小舅妈开口数落了一番。
关于外婆的遗产,母亲和兄弟姐妹闹了很久,不欢而散。
人的仇恨,是会延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淡化了,但是到了清明节,又蹦出来,比之前更加“强烈”。
既然兄弟姐妹走散了,见一次吵一架,还不如不见面。
扫墓,只要老家有人去,就行了。也不差你一个人。
就是在清明节之前,联系兄弟姐妹都是不要的。在电话里,就会吵起来,何必呢?人不能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吧。
03
远在他乡,回老家是难于上青天的。
我曾经在深圳龙岗的一家电子厂打工。
厂里有一个河南姑娘。她坦言,有七年没有回老家了。
还有两个四川妹,有十多年没有回老家了。过年的时候,也是一家人在深圳的出租房过。
“我把异乡当故乡”,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最真实的生活。
一来,回故乡也很麻烦,路上的车辆多,回一次要耗费两三天时间,而假期可能只有一两天。
二来,买车票也难,都没有办法抢到合适的票。
三来,一家几口在都异地,那就没有那么想念家乡了。
反正,长期在外地混的人,总能找到理由,说自己不要回老家。就是父母的坟头,也管不了那么多。
经济和
交通,到底是 限制了 人的 归乡路。尤其是 山旮旯里,就是 搭车到了 县城,还有 几十里山路,小山村,也 不一定有 公交车。看看,明年是否去老家扫墓。习惯了这样想,结果年年岁岁,都是看明年,也不见行动。
顺理成章,不回老家,兄弟姐妹相聚,也
不现实了。只能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兄弟我 对不住了 。04
观念改变,随时到老家都能扫墓。
北宋的
苏轼,看着挨挨挤挤的 花,挥笔写下:“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清明两个字,到了这里,就是“清澈明朗”的意思。
把人生看透了,学会了变通,那么清明节也会是轻松的日子,而不是“路上行人欲断魂”了。
人活着,不要总是被老规矩束缚,要移风易俗。
在清明节扫墓,和兄弟姐妹团聚,对于现实情况有难度,那就要改变生活方式,思想观念。
这些年,外出谋生的人多了,大家也接纳了全国各地的风俗,因此扫墓也不一定在清明节。
有
的 家庭,选择春节前后去扫墓,和 祖宗一起迎接春天;有 的家庭,平时只要有 人回老家,就会去清理坟墓;有 的 家庭,冬至节扫墓。只要坟墓被修整好了
,祭祀的 时候,心情的 诚恳的 ,那就是 最好的 家风。至于 习俗,还是 因地 制宜、因人而异,不要过 于 迷信了 。实际上,很多地方,把清明节当成放风筝、踏青、蹴鞠、种树的节日,大家欢声笑语。
05
又是一年清明节,你要怎么过呢?回老家吗?和兄弟姐妹团聚吗?
做好自己,莫要强求别人和你一样。
只要父母健在的时候,多陪伴,多给一些赡养费,那就比以后修建高高的坟墓,厚实的石碑,显得更加有温度。
任何一个家庭,与其摆出大量的贡品,不如敬重活着的长辈。
只要尽责孝顺父母,问心无愧,就令人敬佩。